-
日期: 2025-10-08 | 來源: 細胞王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4 年 8 月,117 歲的瑪麗亞・布蘭亞斯(María Branyas)在西班牙奧洛特平靜離世。這位吉尼斯認證的 “全球最長壽在世女性”,生前每天雷打不動喝 3 杯含嗜熱鏈球菌與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亞亞種的酸奶,堅持地中海飲食,午後和家人視頻聊天時,還能清晰回憶起 8 歲從舊金山移居西班牙的細節——這裡的女性平均壽命約86歲,而瑪麗亞比這壹平均值多活了30余年—— 無癌症、無阿爾茨海默症,僅留下聽力與行動的輕度衰退。
盡管百歲老人在現代人口結構中逐漸增多,但超級百歲老人(年齡≥110歲)仍屬罕見——全球每600萬人中僅約1位。這份稀缺性,讓瑪麗亞的生命軌跡成為衰老生物學研究的珍貴樣本。在她離世前,巴塞羅那Josep Carreras白血病研究所的Manel Esteller團隊,通過微創技術獲取她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糞便樣本,完成了迄今為止對超級百歲老人最全面的多組學分析——涵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表觀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微生物組學,還將結果與非超級百歲人群對比,試圖揭開“無病長壽”的秘密。
117歲的長壽紀錄保持者瑪麗亞·布蘭亞斯與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
01
短端粒也能長壽無癌
提到衰老,很多人會想到端粒——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隨年齡增長自然縮短,異常短的端粒常與老年病相關。但瑪麗亞的檢測結果卻顛覆了這壹認知:她的平均端粒長度比所有健康志願者都短,甚至處於“極度縮短”狀態。
更反常的是,端粒的極度縮短並未讓她陷入疾病困擾——直到生命終點,她都未被癌症、阿爾茨海默症等老年病纏上,僅留下聽力下降與行動不便的痕跡。研究團隊推測,這種“短端粒優勢”或許正是她無癌長壽的原因之壹:過短的端粒限制了惡性細胞的無限增殖,從根源上降低了癌症風險。這壹發現打破了“端粒越長越長壽”的固有認知,證明端粒縮短可能只是衰老的“時鍾標志”,而非直接誘發疾病的“元凶”。
類似的“衰老悖論”還出現在其他超級百歲人群中。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的32名110-119歲超百歲老人,盡管也有端粒縮短、免疫細胞老化等衰老特征,卻僅2人(6%)有心肌梗死病史,4人(13%)曾患中風,8人(25%)有癌症史且均已治愈——這些數據遠優於普通70歲人群(心梗率15%、中風史20%、癌症發病率超40%)。顯然,超級百歲人群的長壽,並非“不衰老”,而是“衰老與疾病分離”。
02
超級百歲人群的共性特征
瑪麗亞的多組學分析顯示,她的身體裡同時存在“衰老痕跡”與“保護機制”——這也是全球超級百歲人群的共同特征。
從衰老特征來看,她的免疫系統已顯現“老化信號”:炎症相關免疫細胞活性增強,B淋巴細胞群體呈現年齡相關的異常擴張,這些都是老年人群常見的免疫衰退表現。但與此同時,壹系列“保護性特征”為她築起健康屏障:
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她攜帶多個“抗衰基因變異”——DSCAML1基因變異能增強免疫細胞對異常細胞的識別能力,保護神經細胞維持認知;LRP1/2基因變異可促進血液中多余膽固醇與澱粉樣蛋白的清除,預防血管硬化與癡呆。更關鍵的是,她體內沒有與阿爾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相關的有害變異——意大利《GeroScience》期刊研究也證實,超百歲人群中82%攜帶至少1種心血管或免疫保護基因變異,且APOEε4等位基因(阿爾茨海默症風險基因)攜帶率為0,遠低於普通人群15%的水平。
她的脂質代謝效率堪比中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達72mg/dl(女性健康標准>50mg/dl),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僅6mg/dl,能高效清除血管損傷脂質。炎症水平也處於“低齡狀態”——炎症標志物GlycA為621μmol/l(<650μmol/l為健康范圍),而普通老年人GlycA超標率達70%,32人超百歲隊列中僅13%超標。這種低炎症狀態,讓她在113歲時成功戰勝COVID-19,成為西班牙最高齡的新冠康復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