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9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0月15日,雅西高速肆川石棉服務區驚現“野人小孩”。網絡流傳的視頻畫面顯示,壹名約3歲的男童全身赤裸,頭發蓬亂、身體黝黑,用肆肢爬行,趴在台階上吃食物,行為動作表現出“類犬”狀態。目擊者描述,孩子“吃飯、爬行、跑步都像狗”。
事件迅速引發關注。據報道,孩子及父母來自雲南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鎮的壹個村子,壹家人開房車途經上述高速收費站。16日,南澗縣警方、民政局、婦聯等部門回應媒體稱,該家庭經調查未發現生活貧困或虐待情況,孩童行為系父母獨特教育方式所致,“采用回歸自然的教育理念”。
18日,南澗縣委宣傳部向媒體表示,關於孩子不穿衣服的事,當地派出所、民政局、婦聯等部門曾去孩子家裡勸導過。這對父母表示,孩子因濕疹容易與衣物摩擦,不太喜歡穿衣服。“他們的說法是,這是他們的自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外人沒有權利幹涉。”
3歲孩童在公共場合“如犬”爬行,是對現代文明的巨大沖擊。它刺痛了我們基本的文明觀,或者說本能的憐弱之心:柔嫩無辜的稚子不但沒能得到加倍的呵護,甚至毫無為人的尊嚴。
這只是壹件發生在家庭內部和特定個體身上的“私事”嗎?強烈的社會反應已經說明,答案是否定的。
在現代社會,每個兒童享有獨立的人身權利,並非其父母的所有物,兒童保護是壹樁神聖的公共責任。只是,在我們習慣的語境中,家庭教育常常“關起門來”,獲得了某種超然獨立的自律性。也就是說,家庭的教育自成壹個封閉的場域,不易被外部力量觸及。
“野人小孩”事件,因此也指向壹個社會痛點:家庭內部的權威發展到極端,如何“壟斷”了兒童正常的生存發展權利?公安、民政、婦聯、社區等公共救濟力量又存在怎樣的真空,應當如何及時介入?
“自然教養”,冷漠的偽裝
令人驚訝的是,“野人小孩”並不來自壹個物質和文化匱乏的家庭,其父母反而擁有高學歷。
據媒體披露的背景細節,孩子的父母雙方均接受過高等教育,父親有大學學歷,母親有研究生學歷,家庭經濟條件不差。孩子母親曾經在村裡衣著暴露,經村幹部勸說後穿上衣服。該家庭在農村擁有自建房,但帶著孩子在山上搭窩棚住,還購買了壹輛房車用於旅游。
當地的知情人士也稱,這家人日常吃素,精神上向往“返璞歸真”,教育理念則是“崇尚自然”“自然教養”。
《小舍得》劇照
由此看來,“放養”是這對高學歷父母選擇“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後,在教育層面的實踐。這樣的實踐被他們賦予先鋒、實驗的價值色彩。
但這和放任孩子肢體退行,乃至出現“動物化”特征有天壤之別。
從網絡曝光的視頻來看,孩子的形跡已經到了令人擔憂其健康發育的程度。長期爬行,會否對其脊柱和骨骼發育產生影響?據目擊者描述,小孩即使直立行走也雙手習慣性“吊著”下垂,更體現出“非人”的自我認知。
如果說穿上衣服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標志,那麼在現代社會裡衣不蔽體、匍匐爬行,更意味著“人”的符號遭到取消、尊嚴被剝奪,作為幼兒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接受羞辱懲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