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5 |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博弈,不只是抽象的政治表态,更会具象为很多企业的现实抉择,即便它们是国际巨头或行业龙头。而且,往往越是巨头,就越不能逃避。
近期,3家企业的故事,给外界展示了这样一幅复杂而艰难的图景。
英伟达不甘心
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日前在纽约的一次活动中,对被迫离开中国市场表示痛心和惋惜:“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他透露,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前些年的95%降到当下的0%。
自2022年起,英伟达A100/H100芯片被禁运,2023年特供版A800/H800再次受阻。为符合美国出口规定,英伟达再次放低身段,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H20特供芯片。今年4月,美国政府“背刺”英伟达,性能大幅缩水的H20芯片仍遭禁售。7月一度出现转机,但H20芯片因被曝存在安全漏洞,很快遭到审查,并被市场抛弃。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来,如果一切顺利,英伟达本财季的H20芯片出货收入,可能在20亿至50亿美元之间。黄仁勋本人此前也表示,2025年中国市场可能为公司带来价值500亿美元的商机。如今一切都成了镜花水月。
按黄仁勋的说法,“任何认为中国市场不重要的人,都是在自欺欺人”。他的不甘心溢于言表。因为对他来说,至少有三重忧虑。
一是怕失去中国市场,而现在他已经失去了。2026财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为27.69亿美元,相比2025财年同期缩水近9亿美元,黄仁勋只能徒叹奈何。
二是怕竞争对手崛起,而今这正在演变成现实。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国产算力持续突围,国产AI芯片突飞猛进。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寒武纪。其思元590在推理性能上,已可比肩国际巨头。该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单季营收同比暴增1332.52%,实现5.6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其股价也一度超过贵州茅台,加冕“寒王”。正如黄仁勋的判断,中国在AI芯片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而非传闻中的“两三年”。
但他最怕的还是英伟达最坚固的护城河——CUDA开源生态遭遇反噬。全球开发者基于CUDA构建了英伟达的帝国,但如果中国这个开发者大国转向开源框架,联合全球生态另起炉灶,英伟达的优势将面临瓦解。这才是黄仁勋真正的噩梦。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遭遇,是近年来科技地缘政治演变的一个典型缩影。美国出口管制的“精准打击”,当然是想让中国AI算力市场陷入真空。但戏剧性的是,英伟达的退场,反而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催化剂,倒逼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崛起。
正如黄仁勋说:“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会更严重。”
阿斯麦不安心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黄仁勋发声的同时,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占比高达42%,创历史新高。但公司CEO傅恪礼预计,2026年这一占比将出现明显回落。
如果说黄仁勋在为失去中国市场感到惋惜,阿斯麦则正在为可能失去中国市场感到忧虑。尽管它还没有面对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断崖式下跌,甚至还在享受当下的高光时刻。
问题是,中国市场销售份额占比越高,阿斯麦的危机感可能就越重,中国市场的风吹草动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阿斯麦正在经历英伟达曾经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困局和可能的未来轨迹。这当然不是阿斯麦想要的结果。
阿斯麦的困境源于其独特的业务结构:DUV光刻机贡献了它在中国市场收入的70%,而更先进的EUV设备因其政府限制无法进入中国。众所周知,这种限制性举措与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政策节奏高度同步。背后这种畸形的依赖关系,使得阿斯麦不自在,也不由己。
与英伟达相似的是,阿斯麦也在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崛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相关技术并非不可替代。比如,中芯国际14nm产能良率已突破90%,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实现量产,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在今年的“湾芯展”上,以新凯来为代表的一批半导体设备企业闪亮登场,让媒体感叹“中国芯片产业的短板正一块块补上”。
从设备端,到材料端,再到操作系统,中国正在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同比下降28%,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突破40%。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格局正在重构,阿斯麦的DUV光刻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从2022年的85%降至2025年的52%。
经济学理论讲“需求引致创新”,中国拥有最大单一需求池,也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当管制把外供掐断,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倒逼内部供给井喷,用市场体量反向孵化技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