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9 | 来源: 文娱春秋Plus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近,有一部名为《归途有期》的短剧,火了。
这部剧,将镜头拉回到1936年的巴黎,定格在一个风雨飘摇、暗潮涌动的年代,讲述一群身在异乡的中国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国宝、支援抗战的故事。
某个意义上而言,《归途有期》是一次题材上的“逆行”,也是对短剧边界的大幅度拓宽。它试图证明一件事——方寸竖屏之间,同样可以容纳历史的回响与人性的弧光。事实上,《归途有期》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用“信念感”来触动人心。
这背后,是其出品方红果短剧平台的“果燃计划”精品战略的再一次尝试。
-制作美学上的“信念感”-
一部影像作品的气质,往往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显现。
《归途有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讲究”。这种讲究,是对短剧行业“低成本、快周期”惯性的挑战。
当然了,要“讲究”,就不能“将就”。
故事背景,发生在接近90年前的巴黎,要让观众相信这个时空,靠的不是几个符号化元素,而是诸多细节的营造。
据说,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巴黎街景,摄制组远赴法国的跳蚤市场,购买了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铜锅等道具,以确保每一个出现在镜头中的物件,都能经得起琢磨。
对于一个小小道具的坚持,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我们是玩儿真的。
这种“玩真的”,集中体现在服化道的还原上,使得剧中人物的服装、发型,无不遵循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风貌,无论是女主角李曼殊(陈芳彤饰)的洋装,还是男主角沈仲珩(王皓祯饰)的西服,都充分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独有印记。
除了服化道用心之外,也体现在镜头语言的质感。导演傅逸聪显然不想只做一件“速食品”,他在画面上的呈现上,注入了电影化的视觉逻辑——光影不只为了照明,而是有烘托情绪的功能;构图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有了较高的审美。
当观众在评论里不约而同地提到“电影级质感”时,他们感受到的,正是这份超越媒介局限的创作自觉。
“来真的”,最终内化为剧组成员的“信念感”。比如,王皓祯为了演好那个心怀飞行员梦想的角色,会在模拟舱里练到眩晕才停止;而陈芳彤则提前三个月开始啃法语,她是为了让角色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巴黎时的生活状态更可信。
有网友感慨,“头一次在短剧中看到如此有信念感的演出。”这样的评价,可能是对一部短剧最好的褒奖。
当然,所有的付出,都基于一个核心功能——为这个承载历史内核的故事,打下厚实地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