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1 | 來源: 觀察者 | 有7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谷歌 | 字體: 小 中 大
眼下,中美兩國在各個領域展開持續競爭,特別在高端科研方面,中國迅猛發展,大有全面趕超美國之勢。這讓谷歌公司前首席執行官、Alphabet公司前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不得不有所反思。
10月30日,施密特及其人工智能(AI)團隊成員Selina Xu在美國《大西洋月刊》刊發署名文章稱,美西方需要思考壹個關鍵問題:在短短幾拾年內,中國如何從“技術落後國家”壹躍成為“超級大國”。
文章稱,如果美國僅專注於削弱對手,將面臨停滯風險,因為中國已經有能力向世界提供比美國更具吸引力的未來願景。他們呼吁,美國應思考如何在未來產業保持創新和領導力。
文章提到,1896年,李鴻章首次抵達美國。當時的中國尚未完成工業革命,前壹年剛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痛苦覺醒自身落後。李鴻章被紐約的高樓大廈所震撼,稱“從未見過此類建築”。
如今,到訪中國的外國人常感“未來沖擊”,驚歎於中國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樓、高鐵、巨型橋梁,以及無處不在的電動車、超級應用程序和叁折疊智能手機。
1896年,李鴻章乘馬車抵達位於美國紐約的酒店 視覺中國
是的,現在的中國已今非昔比,發展成為創新強國。
數據顯示,中國占全球AI專利授權的70%、清潔能源技術專利申請的75%、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專利授權的41%,並在聚變技術專利申請上領先世界。據《自然指數》,全球前10研究機構中8個在中國。
近年來,無人駕駛出租車、機器人、天宮空間站、全球最大水電站等全球領先高新科技在中國不斷湧現。中國是全球頂級制造商和出口國,生產全球叁分之贰以上電動車、伍分之肆太陽能組件和電池單元、約60%風力渦輪機,並加工絕大多數稀土礦產——這對芯片和戰斗機等技術至關重要。
“去年7月,我們到訪中國時,在街頭就感受到中國向未來躍進的強烈渴望。”文章寫道。
施密特隨後提到,自己在中國時對小米、華為、阿裡巴巴、小鵬汽車等中企印象深刻。
他舉例稱,當時,他參觀小米商店如同邁進高科技超市,電動汽車、智能手機、平板和智能家電等商品壹應俱全。他說,小米的成功反映許多中國科技公司的獨特優勢:自建硬件,以及中國現成供應商、基礎設施和技術專長。這些優勢還體現在華為、阿裡巴巴、小鵬等企業上。
今年7月,施密特(右)在上海參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文章認為,中國國內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競爭雖有弊端,但鼓勵中國公司差異化,並多元化科技部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