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4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在稀土問題上,中國同西方是壹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所謂稀土是中國地緣政治武器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商報》評論稱,台灣成了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籌碼。
長期以來,稀土壹直被視為是中國強有力的地緣政治武器,壹種足以令西方屈服的戰略資源。然而,《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卻認為,歐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遠非想象中那樣嚴重。而所謂的“稀土巨人”,其實就像童話作家米切爾·恩德(Michael Ende)筆下的“圖爾圖爾”先生,遠看嚇人,近看渺小。這篇題為《稀土只是壹位虛幻的巨人》的評論寫道:
“媒體幾乎天天都在為稀土短缺發出警告。尤其在中國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之後,人們甚至產生了這樣的錯覺,即北京隨時都可以動搖西方的工業基礎。然而,只需看壹下貿易數據,真相就會大白:這種稀土恐懼完全沒有事實根據。去年,歐盟共進口了總額約750萬美元的金屬態稀土,其中叁分之贰來自中國。其中德國的進口額為220萬美元,其中肆分之叁來自中國。也就是說,稀土涉及的只是區區幾百萬美元的交易,無論是在歐盟的外貿總額中,還是在德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都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比稀土原料更為重要的是稀土合金。在此類產品中,歐盟的進口量略多於壹億美元,其中大約30%來自中國。但至關重要的是,在稀土合金方面,歐盟的出口量要大於進口量,也就是說,在這壹領域歐盟並不依賴中國。那麼,並不生產稀土的歐洲又是怎麼做到盈利的呢?當然,從數量上講,歐盟進口的稀土合金要多於出口,但價格差異則足以彌補數量差異。歐洲進口壹頓稀土合金需要大約8000歐元,而出口的平均價格卻高達兩萬歐元壹噸。
德國的稀土回收企業Heraeus Remloy圖像來源: Heraeus Remloy
”稀土無法成為中國有效的政治武器“
在美國,在稀土問題上的政治喧囂與經濟實情的反差則更加明顯。的確,美國稀土進口的90%來自中國,但總值只有2500萬美元。而與此同時,美國則在向中國出口著價值1.9億美元的稀土合金。換言之,中國對美國依賴實際遠遠超過美國對中國的依賴。
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稀土合金領域,中國對境外的依賴遠比想象的更高。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約14億美元的稀土合金,而出口則只有大約4億美元。這種依賴關系也很容易解釋:中國是全球電子工業的世界工廠。在智能手機、電腦和電娛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均需要大量的稀土產品,其需求量遠超歐美。”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通過對貿易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稱,稀土根本無法成為中國有效的政治武器。
因為如果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受打擊最嚴重的將是中國自身的制造業。而沒有了稀土合金,高科技零部件的生產會迅速陷入停頓。而這種相互間的依存關系,也正是北京在貿易沖突中願意做出妥協的真正原因。
“中國玩弄出口管制的手段,其實並非新生事物。15年前,中國政府就突然實施了出口配額制度,並將出口數量也減少了壹半。不過,當時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地緣政治原因,而是為了讓更多附加值留在中國國內。結果,稀土價格短期內急劇飆升,壹度上漲了拾倍之多。但需求量很快就開始下滑,因為西方工業界開始尋求節約材料的途徑,並開發出了替代產品。換句話說,所謂稀土不可替代只是壹個神話。兩年之後,稀土價格再度回落到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前的水平。中國也隨即放寬了出口管制,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美國在世貿組織中贏得了相關的訴訟。
現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逆轉:中國進口稀土合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該國的出口。有鑒於此,從經濟層面上講,中國想要重復當年的出口管制策略已經很難行得通。事實上,中國所謂的‘壟斷地位’只存在於稀土的初級加工階段,在更為重要的工業產品層面,中國卻毫無優勢可言。有鑒於此,所謂中國經過數拾年的努力,已經將稀土打造成地緣政治武器的說法,完全是經不起推敲的幻象而已。同圖爾圖爾先生壹樣,稀土也只是壹個‘假巨人’:遠看高大又可怕,近看卻渺小而平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