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5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將贏得人工智能(AI)競賽。”當地時間11月5日,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參加英國《金融時報》舉辦的AI未來峰會時所說的這番話,當天被這家英媒形容為是他“迄今為止最直白的表態”(the starkest comments yet)。
《金融時報》獨家報道稱,這位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掌門人認為,由於中方放寬了數據中心的監管並降低了能源成本,中國將在AI競賽中擊敗美國。
“我們需要更多樂觀主義精神。”他還批評說,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如今正受到“憤世嫉俗”(cynicism,原意為犬儒主義,或理解為悲觀懷疑主義)的侵害。
黃仁勳點名批評美國各州出台的新AI規定,並稱這可能引出“50項新的監管措施”。他還將這種做法與中方的能源政策進行對比,提到中國本地科技公司能夠以更低成本運行國產的AI芯片替代品。
今年9月,《經濟參考報》從國家能源局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的分階段目標,系統部署了人工智能+電網、能源新業態、新能源、水電、火電、核電、煤炭、油氣八大應用場景,以專欄形式明確了37個人工智能+能源的融合應用發展重點任務,支撐能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認為,《實施意見》的出台將推動人工智能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為AI技術在能源生產、傳輸、消費、存儲等全鏈條的落地應用注入新動能,提升能源系統整體效率,加速虛擬電廠、智慧園區、能源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商業化,有效助力我國能源安全、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金融時報》指出,黃仁勳此前就曾多次警告稱,美國最新的AI模型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並敦促美國政府開放市場,讓英偉達芯片進入中國,以確保全球繼續依賴其技術。
報道稱,自中國AI初創企業DeepSeek今年年初發布其大型語言模型震驚世界以來,美國對中國在AI領域取得進展的擔憂已持續了壹整年。與此同時,這也引發了硅谷的壹場激烈辯論,爭論焦點在於,包括OpenAI和Anthropic在內的資源更雄厚的美國AI公司,能否扞衛其技術優勢。
今年9月,黃仁勳在參加壹檔播客節目時還指出,中國在芯片研發和制造方面具有極強的潛力。當時他表示,中國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且內部競爭激烈,“中國只落後美國幾納秒,所以我們必須去競爭。”
《金融時報》稱,當地時間10月28日,首屆英偉達開發者大會在華盛頓舉行,這場大會凸顯了這家芯片制造商為爭取美國政府支持所做的努力。
在這場大會上,黃仁勳進壹步向特朗普(专题)政府傳遞其核心觀點:只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均采用英偉達系統,美國才能在AI競爭中勝出;反之,如果英偉達繼續被排除在中國大陸市場之外,美國遭受的損失將大於中國。他希望政府能正視對華芯片出口限制給美國帶來的損害。
不過,美國彭博社則指出,如果真的像黃仁勳所希望的那樣——向中國出售英偉達的這些產品,就必須徹底改變特朗普政府對中美之間科技競爭的既定方針。
10月初,黃仁勳在紐約(专题)出席美國城堡證券(Citadel Securities)主辦的活動時曾提醒,美國決策者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在AI競賽中取勝,“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傷害中國的事情,往往也可能傷害美國,甚至更嚴重”,“在急於推出對他人有害的政策之前,或許應該退後壹步,反思壹下哪些政策對美國有益”。
他透露,英偉達在華市場份額已從95%降到了0,“目前,我們100%退出了中國市場”。“無法想象任何決策者會認為這是壹個好主意,即我們(美國)實施的政策導致美國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壹,降到了0。”
因此,在10月底,時隔拾多年再度訪問韓國的黃仁勳,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相關活動時,仍心心念念中國市場。
據路透社、彭博社當地時間10月31日報道,黃仁勳當天在韓國發表講話時表示,盡管目前沒有相關計劃,但他仍然希望向中國客戶銷售英偉達芯片。
“我們壹直希望重返中國市場,我認為英偉達在中國發展得非常好。這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也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他還表示:“所以我希望兩國政府有朝壹日能夠達成共識,允許英偉達的技術出口到中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