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每经头条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破局之时,影视工业化、AI冲击,重塑编剧生态时刻到了?
近日,青年编剧古二(原名程骏年)连续曝光《繁花》剧组私下开会录音,涉及导演王家卫、编剧秦雯等一众主创人员。对此,剧组官微发布“声明”,称其录音蓄意剪辑、恶意解读,要求古二回国应诉。
这场风波的源头,是古二一个月前向剧组的“维权”,他自称深度参与《繁花》核心剧情创作,却只拿到一个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月薪仅3000元~6000元,还需兼顾王家卫生活杂务,高强度工作加重了其肯尼迪病(嵴髓延髓肌肉萎缩症)病情。
古二接连向水面掷出的石头,让导演、编剧与基层创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浮出水面,很快从明星八卦升级为行业议题。
舆论中心的秦雯,在截至发稿前未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邀约。然而,围绕《繁花》风波所引出的行业疑问仍在持续:在光鲜的影视创作链条中,剧本究竟如何流转?从头部编剧到基层写手之间,利益与署名如何安排?是否真的存在“层层转包”的隐性规则?记者通过对话多位出品人、制片人、从业者等影视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人物,揭示编剧群体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图景。
酬劳之困,从10万元/集到3000元/集 ,层层转包,酬劳断崖式下跌
在一部热播剧的片尾字幕中,编剧署名往往只有三五个名字,显眼地列于“总编剧”“联合编剧”之位。
不过,在这短短几秒的背后,是一条长达数月、跨越多层、报酬断崖式下跌的隐秘产业链。这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影视行业的日常。
事实上,近年来编剧署名权频频引发争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调查发现,“枪手编剧”普遍存在,而这条利益链的本质,是一个高度分化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掌握资源与话语权的头部编剧与片方,他们决定方向、把控风险、获取高额回报;中间是承上启下的“编审团队”或“徒弟班子”,负责拆解任务、管理流程;底层则是大量自由撰稿人与新人。
据曾在影视行业工作的财财(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某部时装剧项目最初由导演邀请业内知名编剧操刀,开价高达10万元一集,并已支付定金启动创作。然而,这位被片方寄予厚望的“头部编剧”手头项目繁多,无暇亲力亲为,便将任务以3万元一集的价格外包给一位年轻编剧。但这位年轻编剧也并未动笔,反而在编剧交流群中发布任务,最终选中两位“写手”,开价仅为3000元一集。“其中一位写手(晓晓)当时还挺开心,说‘能接到活就不错了,先攒点经验’。”财财回忆道。
从10万元到3000元,缩水幅度高达97%。薪资差距,令人咋舌。但这种“层层转包”的现象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市场上,“金牌编剧”的单集费用普遍在3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一部40集的剧,主编剧即可获得上千万元收入。而底层编剧,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由于接不到独立项目,只能进入团队做辅助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