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央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0月的北京小汤山医院秋意正浓。4个月前,35岁的徐倩在车轮下死里逃生。她没有想到,这个秋天自己还能有机会坐着轮椅,在湖边看芦花柳影、听虫鸟鸣唱,内心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仿佛人生重新活了一回。

北京小汤山医院秋景 记者杨瑞摄
今年6月17日下午,徐倩遭遇了一场车祸。手术一周后,徐倩达到出院标准,医生跟她强调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我才三十多岁,既然活下来了,就必须站起来,能自理、能工作。”然而术后她无法翻身,身上仍留有引流管和未拆纱布,需每日换药清创,家里达不到护理要求,康复医院成为必然选择。
在护士站,她拿到一份与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积水潭医院”)合作的康复机构名单。因环境优美且离家较近,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小汤山医院”)成为她的首选,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康复训练。
受访者供图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顺利找到康复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慢性病患者超3亿,残疾人康复需求达8500万。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康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每10万人仅配备3.57名康复治疗师,与国际标准要求的每10万人口拥有50名康复治疗师相差超过10倍;康复床位占比仅2.47%。
大医院床位紧张、家庭护理能力有限、社区康复资源匮乏,导致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常陷入“无处可去”的困境,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加剧了综合三甲医院的床位周转压力。
在此背景下,小汤山医院,即小汤山康复医院,先后与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合作成立康复中心,通过双向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康复服务,成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探索典型。这一模式如何运作?其成效与挑战何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