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8 | 來源: 狐度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4歲女童腹痛就醫後缺氧去世,誰的責任?
據熱度新聞,來自江蘇徐州的陳女士(化名)近日反映稱,她4歲的女兒今年5月初因腹痛前往當地衛生院治療,醫生沒做抽血檢查也沒拍片子,先是讓小孩輸液,突然發燒後又開具了布洛芬。
當天下午,女童回到家後病情突然惡化,返回衛生院再次治療後,醫生稱“衛生院處理不了,需要轉院”。然而,女童在上救護車時因缺氧失去意識,搶救無效後身亡。後續上級醫院醫生判定,女童可能是誤用布洛芬導致心肌炎加重去世的。
女童離世後,家屬多次找衛生院討要說法。衛生院和當地衛健委要求進行屍檢,遭到家屬拒絕。經多次協商,雙方最終達成65萬元的賠償協議,衛健委承諾將按規定處理涉事醫生並向家屬道歉。但截至11月17日,陳女士表示從未收到關於醫生處理進展的回復,也沒等來道歉。
與以往發生醫療事故後,網友多站家屬不同,在相關新聞評論區,大量網友認為家長責任很大,直言65萬賠償是“訛人”。不少網友指出,基層衛生院醫生水平有限,家長就不該把孩子送過去,尤其是爆發性心肌炎這種急症,堪稱“兒科醫生的噩夢”,不能指望衛生院醫生。
在這些網友看來,小孩只要生病,就往兒童醫院或大醫院送,才是正確的做法。這樣雖穩妥,但很多時候並不現實。兒童專科醫院和大醫院醫生的業務水平更高,但去這些醫院的時間、金錢、交通成本都更高,人也更多,如果不是病情來勢洶洶或久病不好,不壹定會成為家長的首選。
像爆發性心肌炎,其早期症狀比較隱匿,包括發燒、咳嗽、腹瀉、肌肉酸痛等。因症狀跟感冒類似,很容易被當成感冒去治,導致延誤治療,等到病情惡化往往就無力回天了。所以它被稱為“兒科醫生的噩夢”“孩子的隱形殺手”。要求家長預判孩子可能罹患心肌炎,第壹時間送對醫院,實在強人所難。關鍵還是要加強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讓他們做好疾病的“看門人”。
在陳女士女兒這個案例中,如果衛生院醫生察覺出女童症狀和普通感冒的不同,或考慮到感冒之外的可能性,多做幾個檢查,比如血常規、心肌標志物檢測、心電圖等,說不定就能發現病情,及時將女童轉去醫療條件更好的上級醫院,或許她就能被救回來了。衛生院醫生整體水平可能不高,但不代表只能接受這壹現狀,默認他們無法及時分辨出疾病嚴重情況。
這些年,國家層面壹直推動落實分級診療制度,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不少地方也開展了各類試點,可實踐效果似乎仍有限。
在分級診療制度的理想狀態下,感冒發燒等兒童常見病,由基層醫院承擔;叁甲兒童醫院則集中精力突破疑難雜症。此外,基層醫生需要能快速識別孩子的病情是不是有壹個轉變,是不是有向重症發展的趨勢,以及是否需要轉診,並提供轉診通道。
長久以來,家長們對基層醫院的不信任,是落實分級診療最大的現實障礙之壹。家長們普遍擔心基層醫院看不好延誤治療,導致嚴重後果。而基層醫院水平壹言難盡的重要原因,是兒科醫生普遍短缺,很難下沉到基層。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我國兒科醫師數量雖然從2015年的11萬人增加到2024年的20.58萬人,增長了74.4%,但仍存在較大缺口。兒科人才總體不足,這就導致在壹些社區,包括壹些基層醫療機構,並沒有建立完善的兒科診療體系。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