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1 | 来源: 华尔街日报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杨立昆(Yann LeCun)在20世纪80年代读研究生时,曾为找不到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论文导师而苦恼——他后来回忆说,因为当时根本没人研究这个领域。
近来,他在Meta成了局外人。尽管杨立昆是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AI)教父之一,但随着公司发展路径与他对技术未来方向的看法产生分歧,他越来越被边缘化。上周二有消息称,他很快会离开Meta,去做一家专注于所谓“世界模型”的初创公司——杨立昆认为,这项技术比Meta当前的语言模型更有望推动AI的发展。
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正投入上千亿美元开发他所说的“超级智能”,聘请大批顶尖研究人员打造大语言模型Llama,要使之成为超越ChatGPT和谷歌(Google) Gemini的产品。
杨立昆则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方向。但凡有人问及相关问题,他都会说,他认为大语言模型是个死胡同,根本无法让计算机真正超越人类的智能。他喜欢把当前最先进的模型比作猫脑——他认为猫更聪明。几年前,他不再担任Meta人工智能部门FAIR的管理职务,而是选择做专注于长期研究的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我在硅谷各个地方,包括在Meta一直交不到朋友,因为我说在三到五年之内,这 [世界模型,而不是大语言模型] 将成为人工智能架构的主流模型,到时候,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再使用我们今天用的这种大语言模型,” 65岁的杨立昆上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讨会上表示。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报道,杨立昆正与同事商讨创建专注于世界模型的初创公司,他还着手招募同事并与投资者接触。世界模型通过摄取视觉信息来了解周围世界,学习方式类似动物幼崽或人类幼儿;大语言模型则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库的预测模型。
杨立昆未回应置评请求,Meta也拒绝置评。
杨立昆近来在Meta成了局外人。图片来源:JUSTIN J WEE FOR WSJ
早期的创新
杨立昆在巴黎出生,在巴黎市郊长大,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现在的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攻读博士期间,他与妻子伊莎贝尔结婚并生下第一个孩子,两人共育有三个儿子。他会吹奏木管乐器,有时跟乐团一起,为一个文艺复兴风格舞蹈团伴奏。
杨立昆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在机器学习尚未兴起时便已投身该领域的研究。他曾在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位于多伦多的AI实验室工作,辛顿后来成为AI领域的传奇人物。职业生涯初期,他大部分时间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度过,该实验室以发明数量多而著称。
“最让我兴奋的事是跟比我聪明的人共事,因为这能放大我自身的能力,”杨立昆2023年接受Wired杂志采访时说。
杨立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参与开发的手写识别技术被银行广泛用于自动读取支票。他还从事过将纸质文件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的项目。
杨立昆说,他一直对物理学很感兴趣,在贝尔实验室期间,他主要与物理学家合作,并研读了大量物理学教材。
“阅读看似与人工智能或计算机科学无关的书籍让我收获颇丰(我的本科学位是电气工程,接受的正规计算机科学训练相当有限),”他在12年前的Reddit问答活动中说。
2003年,杨立昆开始在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计算机科学,后来成为该校数据科学中心的创始主任。在纽约期间,他经常去爵士俱乐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