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1 | 来源: 纽约时报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将科技行业这段异常活跃的增长期称为历史性时刻并不为过。
周三,生产构建人工智能所必需芯片的英伟达表示,其季度利润跃升至近320亿美元,同比增长65%,较两年前增长245%。
就在三周前,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目前市值也都达到了数万亿美元。这四家企业最近季度录得总利润超过1100亿美元。
“关于人工智能泡沫的讨论不绝于耳,”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公司交出漂亮的季报后表示。“但从我们的视角看,情况截然不同。”
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所有这些看似美好的消息背后都隐藏着不祥之兆。他们与黄仁勋目睹了同样的增长与财富奇迹,却认为这是脆弱的纸牌屋。他们表示,如果崩塌,由此造成的破坏将难以估量。
就连英伟达的增长也并非无懈可击。市场对其芯片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人们想使用人工智能,而是仅表明企业正在斥巨资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寄望于未来能吸引付费用户。英伟达引领的华尔街涨势仅维持数小时,截至周四收盘该公司股价下跌约3%。科技股大幅回调拖累整个市场,标普500指数当日下挫1.6%。
不过,对人工智能热潮持悲观态度者持有的核心论点是,巨额资金正涌入相关初创企业,而这些公司在数据中心上的支出惊人。
三年前引爆这场热潮的OpenAI目前估值约5000亿美元,是全球最有价值的初创企业。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Anthropic目前估值约1830亿美元。今年2月才创立的Thinking Machines Labs据信估值也已达到数百亿美元。
OpenAI目前尚未盈利,而且预计2030年前都难以实现收支平衡。Anthropic同样处于亏损状态。Thinking Machines则刚刚推出首款产品。
但这并没有阻止它们烧钱。Anthropic近日宣布将投资500亿美元用于新数据中心的建设。OpenAI的明星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则表示,公司将为其人工智能事业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算力。
“OpenAI现在做的事情,是我们见过最夸张的‘一直假装下去直到成真’的案例,”D.A. Davidson的科技研究负责人吉尔·卢里亚说。“他们做出的承诺巨大,实际上根本无力承担。”
OpenAI与其合作伙伴正斥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兴建新一代数据中心,若按当前币值计算,这个所谓的“星门计划”足以支持15次曼哈顿计划的全部开支,甚至能支付两次完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仅星门计划本身——如果其规模真的达到5000亿美元——就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而且超越现有纪录数倍,”San Francisco Compute的首席执行官埃文·康拉德说道,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硬件的初创企业。
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预测,到2028年,全球的科技公司、各国政府及其合作伙伴将在数据中心的投入近3万亿美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贷近1万亿美元。
过去12个月里,谷歌、微软、亚马逊和Meta在新数据中心上投入约为3600亿美元。凭借巨额利润,它们负担得起这种开支。其他公司则不得不举债投入。这其中有甲骨文这样的老牌企业,也有CoreWeave、Nebius等较小的公司。
由于这些债务分散在众多金融机构——包括私人信贷机构与传统银行——专家们难以准确评估整个系统中究竟蕴含多少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批评者指出OpenAI与芯片制造商、云计算公司等达成的交易存在奇特的资金循环现象。OpenAI在获得科技巨头数十亿美元注资的同时,又向同一批企业支付等量资金以获取算力等服务。
一些金融分析师担心,这类交易正在制造市场繁荣的假象。最终,市场的稳定性将取决于像OpenAI这样的公司能否在被债务压垮前实现盈利。英伟达的某些交易引发了同样的质疑。该公司宣布将向OpenAI投入1000亿美元,而这些资金最终会通过采购或租赁英伟达芯片的方式回流至该公司。
周二,英伟达宣布与Anthropic达成100亿美元的类似协议,后者将采购价值300亿美元、由英伟达芯片支持的人工智能算力。这笔资金实际将用于从微软购买算力,而微软也向Anthropic注资50亿美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