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3 | 來源: 韋安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北京會不會武統?不在於有無軍事實力,而在於是否承受得起後果與代價。
不過,如果只有統壹台灣才能挽救其政權,它也會毫不猶豫地動手。
判斷北京是否會用武力統壹台灣,不能只看中共軍力,是否有攻打占領台灣的實力。也不從其領導人的個性、來決定,而是要看“利益與成本”之間的結構性關系。
當北京計算後發現:武統台灣所必須承擔的代價——遠遠大於它所能獲得的政治利益時,它就會暫時收手。
但反過來說,如果其國內外壓力累積到壹個程度,使得北京面臨“只有統壹台灣才能維系政權正當性”的情況——那麼北京在高風險下仍會選擇動武,即使代價巨大,武統也會被視為不得不走的選項。
因此,台灣的戰略思維,不能只是觀察研究北京“有沒有能力打”?而是要理解:“中共能不能承受,發動台海戰爭的後果與代價”。
這種判斷不是基於主觀意志,而是基於結構性成本的客觀計算。當武統的經濟代價,被清晰預期為產業斷鏈、經濟崩盤、與社會動蕩時,理性決策者將避免啟動戰爭。
真正阻止戰爭的,不是台灣想不想要和平,而是讓北京在每壹次計算中,都得出同壹個結論:“代價太大,打不得。”
台灣需要新的戰略——台灣安全策略 2.0:讓世界離不開台灣,讓中國無法與台灣產業鏈脫鉤,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安全策略 1.0:軍事思維的極限
過去肆拾年,台灣的國安邏輯幾乎可以濃縮成壹條線性流程:
軍力 →防御 →嚇阻 → 和平。
也就是壹般所謂的“以武止戰”,但這套思維有肆個明顯的局限。
首先,它把軍力視為安全的唯壹核心,以為只要買足武器、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就能換取和平。
其次,它把中國視為唯壹威脅,認為“不被打”就是台灣最大的安全。
第叁,台灣在這個框架裡永遠是被動的:美國說什麼,我們配合;中國動壹下,我們回應壹下;議題從不在台灣手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套 1.0 思維忽略了台灣真正能阻止戰爭的力量——半導體、供應鏈、全球依賴、經濟安全、社會穩定。
這些因素才是真正讓“沒有人敢打”的原因。
讓世界離不開台灣讓中國無法脫鉤
2.0 的核心完全不同,不是依靠軍力去“嚇阻”,也不是靠喊“和平”去換取幻想,而是要創造壹個新的結構:不是用軍事力量嚇阻中國攻台,而是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
因為壹旦開戰,北京承受的代價,比軍費、傷亡還要深,比經濟制裁、國際政治壓力更大甚至是,甚至到“政權存亡”等級。
這就是台灣安全策略 2.0 的本質:世界離不開台灣;讓中國無法與台灣產業鏈脫鉤;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這不是口號,而是現實可以做到的結構性布局。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在最高端芯片生產上占全球市場84%,形成強大的“矽盾”嚇阻力。這將台灣的安全與全球電子業利益深度捆綁,促使國際社會,為了自身利益必須壹起確保台海不爆發戰爭。
什麼讓中共不想打、也不能打台灣?
在台灣與大陸之間,高度整合的產業鏈,使台海壹旦兵戎相見、武力沖突的代價遠超壹般想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