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7 | 來源: 大聲思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過去兩年,從ChatGPT的興起到DeepSeek引發的全球震動,人工智能從高深的專業領域變成了全民討論的熱點,AI的躍遷式發展讓壹個事實變得清晰:我們正處在人與智能邊界被重新劃定的歷史節點。
AI的能力邊界在快速擴張,許多我們原本以為"只有人類能做"的工作,AI都開始涉足。這種變化帶來了集體性的焦慮和迷茫:在人與智能的邊界被重新定義的今天,什麼能力是AI不可替代的?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我看來,真正值得我們焦慮思考的,不是AI會變得多強大,是否會擠壓、替代和威脅人類生存,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已經為這個時代做好了准備,這才是關系到每個人在這個時代下生存狀態的核心問題。
01 我們對AI的認知,取決於看待它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談到AI,總會不自覺地陷入壹個誤區:以為擁有的技術會決定未來。這種誤解非常普遍,也非常危險。因為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技術從來都不是最關鍵的變量,真正決定時代走向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
公元1500年前後,歐洲的科技水平其實遠落後於中國和伊斯蘭文明:中國有火藥、造紙術、指南針;阿拉伯世界擁有世界最高的數學與天文學水平,但為什麼現代科學在歐洲誕生?其實不只是因為技術,更多的是因為邏輯傳統、哲學傳統、實證主義、懷疑精神、法治、自由討論的學術環境、市民階層的興起。換句話說:歐洲的思維方式現代化了,所以它具備了吸納所有技術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清朝的中國。乾隆年間,中國的農業、手工業、冶金技術都領先世界,但為什麼仍然在近代被擊敗?因為當時的思維仍然是當朝的皇權邏輯、教育仍然是科舉模式、世界觀仍然是天朝體系、知識結構是封閉的、信息處理方式是靜態的。技術再強,也無法改變壹個文明的認知路徑。技術是外在力量,思維才是內在決定因素;內在不變,外在越強反而越危險。
現代中國的快速崛起也印證了這壹點。改革開放後,我們重新建立了市場機制、科學教育、工程體系、邏輯與實證的訓練、與世界接軌的知識結構——這才是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底層動力,而不是某壹項具體技術。思維方式改變後,技術自然會自己找到位置。
我們再談談“現代思維”本身。事實上,我們今天之所以會對 AI 等有如此多的恐慌、崇拜、誤解,本質原因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當下我們的部分文化或者說認知能力,至今尚未完成“現代化思維”的轉換。
對於當下的AI熱潮,之所以它被過度炒作、被神化、被“上綱上線”,就是因為當壹種新名詞或者新浪潮出現,很多人沒有相應的思維工具去面對它,就會自然陷入恐慌,把它當成壹種新的“信仰式崇拜”。而這種崇拜,往往只是對未知的放大,不是對本質的理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