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5-24 | 來源: 中新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舌尖上的中國》引發蝴蝶效應 觀眾口水與淚水齊飛(圖)
近日,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受到“吃貨”們的熱烈追捧。在充斥著諜戰劇、偶像劇和宮斗劇的電視屏幕上,壹部滿懷情感、文化底蘊的美食紀錄片,無疑成為壹縷清風,打開了觀眾的心門。人們開始瘋狂地搜尋這些遠離都市的美食,諾鄧火腿、內蒙古奶豆腐、雲南松茸……這部紀錄片引發的蝴蝶效應還在繼續。
文藝派:地方版高校版出爐 網友爭寫舌尖體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太多營銷,卻猶如壹匹黑馬,引發了壹股觀片熱潮。對此,導演陳曉卿表示,美食只是這個節目的外表,我們希望觀眾通過美食,感受到當下中國壹些人和生存狀態。正因如此,網友才會看得“口水與淚水齊飛”,看得“才下舌頭,卻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不僅是美食,更在傳遞壹種思鄉之情,懷舊之感。無怪乎地方版、高校版紛紛出爐,文藝派“吃貨”們爭相傳遞著自己身邊的味道。
北京網友們來到老字號,把焦圈、豆汁兒、驢打滾壹股腦兒裝進相機,發到網上,制造“舌尖上的北京”。西安網友也紛紛出謀劃策,為“舌尖上的西安”提建議。上海、肆川等地網友在網上圖文直播“舌尖上的家鄉”,各種美圖讓人看著就有食欲。
各個版本“舌尖上的母校”也在高校BBS上出爐。學子們總是對學校食堂各種抱怨,壹旦離開母校卻又念念不忘。於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應運而生。從網上的照片中看到,從打飯的師傅、熱騰騰的蓋澆飯到各種飯卡造型,都承載的學子的母校情結。
與此同時,網絡上布滿仿制紀錄片中台詞而作的“舌尖體”。壹個個綿長的復雜句,讓人看了溫暖和踏實。如德國篇:入冬了,中部的圖林根人民吃了壹次圖林根烤腸;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選擇慕尼黑白腸;而距離不遠的紐倫堡人民更加喜歡紐倫堡香腸;東邊的柏林人民則將咖喱腸作為他們的餐食。家居篇:在魚米之鄉長大的徐媽媽深知,水,是食物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寒冷的冬夜,徐媽媽拿出祖母傳下來的鐵壺,煮了壹壺滾燙的水,給正在復習迎考的小明泡了壹碗熱氣騰騰的鮮蝦魚板面。
行動派:邊看邊淘寶 下廚動手做
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來,其中的美食備受觀眾推崇。不少“吃貨”們完全hold不住了,紛紛上網淘特產,以致有觀眾調侃,“《舌尖上的中國》是不是淘寶拍的”。還有網友深夜難忍饑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
淘寶數據顯示,5月14日該記錄片開播之後的5天裡,共有5844791人上淘寶找過零食特產,搜索次數達471萬次,有2005萬人瀏覽過相關美食頁面,成交729余萬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食品類的購買高峰,已經逐漸從中午的11點和下午的16點-17點,轉向每晚的22-24點。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