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9-25 | 來源: 新浪讀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923年2月7日,被中國共產黨人引為驕傲的京漢鐵路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遭到了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鎮壓,壹度頗具聲勢的北方工人運動壹朝傾覆。這種情況,對壹心希望獨立發展並且堅信中國必須學習俄國拾月革命壹轟而起,不能走軍事陰謀或軍事革命道路的共產黨領導人震動極大,開始意識到孫中山的國民黨及其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價值。於是,馬林的觀點在黨內得到了廣泛的同情。正因為如此,馬林回到中國不久,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批評共產國際壹些人“想入非非”了。他異常坦率地宣稱:“在中國建立群眾性政黨,今後許多年內都只是壹種幻想。”“如果要在中國采取建立獨立的共產主義政黨的政策,既和國民黨壹道工作,但又對其保持獨立,這必然會使這個小團體的人們成為壹個毫無意義的小宗派。”他認為,當前中國唯壹重要的工作,只有國民革命運動,也“只有在國民運動進壹步發展時才能產生共產黨”。
1923年6月,中共召開第叁次代表大會。負責指導會議工作的馬林與中共部分領導人之間再度發生爭論。陳獨秀開始贊同馬林觀點,在他起草的決議案中承認:中國產業落後,勞動階級還在極幼稚時代,工人運動尚不強大,“自然不能發生壹個強大的共產黨”。因此,“我們須努力擴大國民黨的組織於全中國,使全中國革命分子集中於國民黨,以應目前中國國民革命之需要”。但是,負責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的蔡和森和負責工會組織工作的張國燾,以及北方工會組織的代表都持不同意見。他們堅持:“在中國沒有哪壹支力量的發展速度能與工人力量的發展相比,海員和鐵路工人的罷工顯示了他們的重要作用。”“在許多地方我們可以控制工會工作,那裡沒有國民黨的影響”,“我們完全有機會發展我們自己的組織”。而“國民黨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能幫助他們,不能擴大他們的影響”。無論如何“不要把工會運動從我們手中轉到國民黨手中”去。
問題是,“贰柒”慘案發生之後,黨內的激進情緒已大為軟化。蔡和森和張國燾等人的主張沒有能夠得到與會者的積極響應。馬林的理由很有說服力,既然中共幾年之內很難在秘密工作的條件下成為壹個群眾性政黨,無論如何不能等到中共有條件發展壯大之後再來進行國民革命。既然國民黨有充足的政治資源,又具有國民革命的明顯傾向,蘇聯也決定全力支持國民黨,中共當然責無旁貸地應當加入國民黨,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協助蘇聯幫助國民黨改組並推動它走向反帝革命。總不能因為“怕加入國民黨有危險,而留在黨外”。更沒有必要擔心工人群眾會因為加入國民黨而被扼殺了革命精神。恰恰相反,要想推動國民黨走向革命,就必須在國民黨大量充實革命分子,培養強有力的國民黨左派,從而克服國民黨的種種錯誤傾向。馬林最終促使中共叁大作出決議:不僅正式批准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而且沒有直接提到任何旨在爭取建立群眾性共產黨的實際目標。
馬林對通過共產黨來發展、推動國民黨充滿了熱情。他為此甚至不惜寫信給共產國際領導人,尖銳批評那些對他說叁道肆的人。他說:“我不懂,為什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策略是阻止國民革命的發展?”“莫斯科的意向是讓黨在共產主義旗幟下進行獨立的政治活動嗎?”實際上,中國“黨是個早產兒”,“是有人過早地制造出來的”,它的“整個工作幾乎都是依靠外國經費”,多數黨員沒有職業,所以黨同在職的工人、職員、教師等幾乎沒有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鼓勵同志們到國民黨中去,並把用這個辦法支持國民革命看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主要任務”,“不應憑想象去工作”。“絕對不要為此打出共產黨的旗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也不能在工會的宣傳中利用這面旗幟”。因為第壹,許多人“害怕共產主義”;第贰,它會“削弱俄國同中國國民黨人的合作”,“那些希望我們集中全力去建設群眾性共產黨的人”,恐怕“是完全忽略了事情的實際情況”。
馬林的熱情未能夠得到孫中山的配合。1923年初,廣州克復,孫中山回到廣州,設立大本營,重新埋頭於軍政事務之中,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因此逐漸停頓。這不能不讓馬林倍感沮喪。馬林到底還是壹位共產黨人,在他的觀念中,革命只能像法國以及俄國革命那樣,在中心城市宣傳和組織群眾來進行。為此,自與孫中山接觸以來,馬林始終都在強調黨的組織和宣傳的意義,反對任何利用軍閥奪取地盤的“革命”方式。他甚至不止壹次地在中共的刊物上化名發表文章,批評國民黨的這種做法只會使自己日益背離下層民眾的意願和需要。由於1922年夏天以後孫中山丟掉了廣州,馬林的這些批評意見確實很少引起國民黨人的反感。但在1923年初孫中山重新回到廣州之後,馬林就無法再用過去的方式向國民黨提意見了。壹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5月6日山東臨城發生土匪搶劫火車,打死壹名英國人,劫掠贰拾六名外國人。事後,孫中山委任負責外交事務的伍朝樞起草電報,以國民黨中央名義致電北京外交使團,要求各國撤銷對應負此事責任的北京政府的外交承認,以便給予中國人民另行建設全國公認政府的機會。馬林對國民黨請求列強幫助的作法極感不滿。他除了寫文章在中共機關刊物《向導》周報上公開批評以外,還當面向孫中山提出異議。結果,孫中山不僅無動於衷,而且對他重提加緊改組國民黨工作和加強政治宣傳問題,幹脆也壹口回絕,堅持壹切必須等到軍事問題基本上解決之後。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