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12-16 | 來源: 文匯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講述:周成剛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董事 前途出國CEO
因為從事與留學教育相關的工作,有很多機會出國考察院校,從我這個“老海歸”的角度看,國人早已從早期靠開雜貨店、洗衣坊、或在餐館打工而出國,到如今大部分通過考入國外名校而留洋。留學群體正越來越大,前所未見的“新聞”卻也層出不窮,撿些記憶深刻的“所見所聞”,希望給後來者壹些提示。
從國外“簡陋”的大學校門說起
在留學前先實地考察學校,漸成流行。但你是否有這樣壹個疑問:國外大學的校門大多很“簡陋”。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校門就是壹堵矮牆,美國哈佛大學的校門就是壹扇小鐵門——也可以說,這些門僅是“學校入口”之壹,許多大學甚至沒有“校門”壹說。為什麼這些大學對校門如此不待見?這其實與學校的育人理念壹脈相承。在院校看來,沒有校門的學校與城市融為壹體,學生走在校園裡,也走在大街上,走在小鎮上,走在社會裡——學校實則鼓勵學生始終有了解並參與社會的意識。
這種“參與感”貫穿學習始終。走進國外院校,你會發現圖書館、咖啡室林立,這是外國學生學習看書最多的地方——學校的氛圍是通過在公共空間裡學習,促成合作意識、思想碰撞、相互影響。不過,中國孩子更愛壹個人關在宿舍裡看書,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他們起初很難融入群體,這是需要適應的,尤其是研究生,你會發現同學們喜歡在酒吧裡討論論文,喝著啤酒,大家柒嘴八舌,激烈地爭論,美妙的點子也在這裡產生。
在國外院校裡,當你的成績達到中上水平,通常會被鼓勵去參加學生會、社會活動,這也是用人單位此後在評估畢業生時看重的。其中,社團是不得不說的校園活動,在不少學校甚至擁有上千社團,每年開學季招募新團員時,“千團大戰”蔚為壯觀。如果你能組織壹個社團,並且追隨者很多,這說明你的領導力很強,這無疑會成為就業的加分項。壹部分優秀的中國學生開始嘗試著體會“參與感”。
過分關注物質會被看不起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通過自費渠道希望把孩子送入頂尖名校,但孩子的條件不壹定達標,不少家長問我,我們能不能捐些錢,捐壹幢樓,以此為條件讓孩子入學?這裡出現了另壹個誤區。捐錢在不少海外院校其實是有傳承概念的。比方說,壹個多倫多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著壹項不怎麼起眼的工作,但他堅持持續地給母校捐款,盡管費用也並不起眼,但是他傳遞給母校壹個信息:這個校友盡管生活並不富足,但他以母校為榮,他在乎並關心母校的發展,並且他希望自己兒子也能有朝壹日入讀這所學校,他兒子真有可能因為這層歷史原因而被錄取。至於“明天想進,今天捐款”的事例委實不太可能。
話已至此,與之相關的消費問題不得不提。如今,個別中國、韓國孩子在國外過分關注物質的表現被西方世界看不起。在海外校園裡,中產與富裕階層孩子的界限很模煳,大部分孩子騎車上學,即便開車也是贰手的普通車,而當個別亞洲孩子開著名貴跑車在校園裡馳騁,影響可想而知。在國外校園裡,自行車是免費停放,但機動車停車需要“計時收費”,學校的觀點是“你需要為自己的特權買單”,這也是筆不小的開銷,況且,這種炫富行為實則並不安全。考慮開銷與人生安全雙重因素,建議家長不要過早滿足孩子的奢侈需求。
“清華大學”,清壹色華人大學?
最後,說說選擇學校的門道,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名校並不適合所有人,這句話大概許多家長都聽出老繭了,但你們是否知道這樣壹個現狀:對國人來說比較有名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國外華人圈裡被戲稱“清華大學”——清壹色華人大學,華人孩子扎堆申請。事實上,這樣的“名校”還有不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