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0-10 | 来源: 麦垛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执政者自我认同的回归,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趁势渐起。占据中国思想主体地位千余年,在近代几被完全否定的儒学的动向引人注目。北京时间10月9日,专于儒学的清华大学教授在该校做讲座,推介儒学思想中“士”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尤其强调在官场重建的必要性。
官方近日举办孔子庆典活动
有分析认为,毫无疑问,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学思想十分契合中国官场,以之重塑已经深度腐化的官场生态确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需意识到,儒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更要严防传统儒学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如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一般,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融合和大转型,在接受百余年的现代文明冲击和洗礼之后,如若重焕光彩,也要经历一场大变革。
再祭“孔家店” 重塑官场生态
彭林整理了多处典籍阐述“士”的概念。《论语》中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孟子》中说,“才足以事人者,士也。”《新书》中说,“守道者谓之士。”《礼记》中说,“士,谓进士有德行者。”彭林还认为,“士”应当“居仁行义”。因为孟子还说过,(士)尚志,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儒学文化构筑起中国古代政治的思想体系,其对“士”的定义也与官场相契合。在讲座中,彭林列举了一系列他认为的“士”的典范,如晏子、羊侃、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其中多是为官之人,彭林也不时表达对清华学生从业后,尤其是如果成为官员应当做一名“士”的冀望。不止如此,彭林还将在清华开设一个名为“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的公开课,为期8周。
在儒学文化出现“重振”之势时,将以何种形式和程度实现并不为外界所知,此次清华大学的安排或许透露出一些线索。中共再次抬出已被其打倒多次的“孔家店”,用意或许有二,其一是改良社会道德和文化风气,其二就是用于重塑官场生态。“士”所代表的一种儒学精神,很有可能正是决策者理念中官场官员应当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过往数十年中,中国官民两边的问题是相伴相生的,不止是官场腐败,全民皆认同腐败。“四风”盛行,道德滑坡,拜金主义,戾气弥漫,蔑视法制,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十八大之后,中共新高层展开对包括官场在内的全社会的整顿,将诸多乱象予以呈现破除。有“破”还需有“立”,后者的操作更难,意义也更重。甚至可以说,社会全整顿的成败正系于能否搭建起一套新的模式和生态。本届领导层始终给予“法治”极高的认可和期待,如果将“法治”视为骨架,偏于刚性,那么在灵与肉的柔性层面的建设也不可缺失。
近代以前,中国政治与生活主要由儒学思想体系来维持运转,由此形成的传统习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挤压了制度产生的空间。儒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对其没落也需承担责任。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摧残下,儒学被认定为中国悲剧产生的罪魁祸首,屡屡遭受抨击打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引入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取代儒学文化数十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马列意识形态式微,儒学发展迎来转机,但是都没有在政治思想和社会文化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反而是西方美国式的文化日益强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