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11 | 来源: 荏苒博客 | 有2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邪者,不正之谓。所谓“邪教”,就是被历代政府、合法宗教和主流社会所排斥的民间教派。当今人们所说的邪教,主要是一个政治名词,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宗教,社会制度不同的政权,都有各自不同的“邪教”观。中国历史上的邪教与当代邪教有共性,有区别,最主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受到政府及合法宗教的排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旧政府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局部),讲述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景
谈中国历史上“邪教”的由来与发展,首先要看到他们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即使是宗教或宗教异端,也会被统治者视为邪教;即使是邪教,也有可能具有反抗封建统治的一面。本文选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6期,作者刘平。
一、被视为“邪教”的道教与道教异端
尽管今天佛、道二教被我们视为正统、合法,但在历史上的某些特定阶段,两者之间连绵不断的争斗固不待言,即使就各有偏好的统治者而言,也往往视此方或彼方为“妖妄”。在道教、佛教的演变过程中,它们与统治者和社会主流的关系,确实多有不和谐之处,尤其是在它们的早期。而且,由它们内部分裂而出的一些异端教派,以及打着它们旗号的某些民间教派,其言其行,确实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邪教已经相差无几。追溯邪教源流,有必要从被人视为“千古习邪之首恶”的太平道说起。
两汉时,社会上巫风弥漫,神仙方术盛行。这种风气浸润于文人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喜好方术并以之作为攀附官方工具的群体,同时,一种充斥着谶语和迷信、类似宗教经卷的典籍也逐渐形成规模,下层社会拾其余绪,往往用为造反的工具。据史料记载,仅桓帝一朝,借用“妖言”造反的就有二十起之多,至灵帝时,更形成“妖贼大起”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一些心怀逆志、具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应运而出。顺帝时,琅邪宫崇曾以其师于吉之“神书”《太平清领书》关说朝廷未成。由于该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张角也受到该书的影响。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因为信徒渐众,张角便派遣弟子八人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当时入教人民争先恐后:“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十余年间,张角便招集徒众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当时阶级压迫深重,天灾频繁,瘟疫流行,民众身心俱病,社会极度动荡。张角打着宗教旗号行事,这种隐蔽的策略十分成功,甚至一些郡县都“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张角等人起初以巫术救死扶伤,取得一定效果后,便打着“致太平”的旗子,有意识地扩大组织,创立太平道。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太平道势力急剧膨胀,“徒众数十万,连接郡国。”这时,张角再也不满足于一个巫者兼传教人的角色了。改朝换代的政治图谋在张角心中萌发并着手实施。途径有三,一是暗地里把宗教组织改造为军事组织,二是造作谶语作为改换天命的依据,三是联络宫中中常侍封湑等人作为内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