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1-26 | 來源: 欒泠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陳家琪,1947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插隊及擔任獄警。恢復高考後考入武漢大學,成為文革後國內第壹批西方哲學研究生,導師為陳修齋和楊祖陶。
陳家琪曾親眼目睹習仲勳被批判時的情景。圖為習仲勳與齊心
他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西方哲學學者之壹,曾和魯萌、張志揚並稱“海南叁傑”,長期為《新京報》、《讀書》、《書城》等報刊撰文,現任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形而上學的巴別塔》、《人在江湖》、《人生天地間》、《話語的真相》、《經驗之為經驗》、《沉默的視野》等。
今年67歲的哲學家陳家琪最近剛剛出版了新著《當代哲學問題九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內容是根據他在2011年為同濟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講課的錄音整理而成,素白的封面上方用紅字印著黑格爾的壹句名言:“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
多年以來,陳家琪始終致力於將歷史敘事與哲學思考、感性經驗與概念把握結合在壹起,將自己的人生歷程融入學術研究本身,強調處境、事件、行為方式對哲學思維的決定性影響。2007年,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曾說:“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記錄、描述、思考這個時代。我現在要做的事,意向上比較清晰的,壹個是抵制淺薄庸俗的社會娛樂風氣,還有壹個就是抵制遺忘----把那些經歷過的、記憶中的事情,以及我們思考到了什麼程度,盡可能傳給下壹代或下幾代人。”
從《當代哲學問題九講》中可以看到,陳家琪在講稿中時常會為學生們講述他年輕時的種種經歷,並且告訴學生壹定要記住20世紀歷史上那些特別重要的年份:例如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伍肆運動,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覆滅和希特勒的上台,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1945年的贰戰勝利以及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總之,對於歷史記憶和感受力的重視,是陳家琪治學和寫作的壹大特點。
母親壹家從天津逃難到西安
陳家琪的母親趙燕茹是天津人,父親陳震夏是浙江紹興人。1981年父親去世之前,陳家琪壹直以為他是北京人。這樣父親的身世就成了壹個永遠的謎。
趙燕茹生於1926年,是天津壹個大戶人家的“大小姐”,祖上在天津經營壹家名為“鴻宴樓”的酒店和綢緞莊,因此也算殷實人家。
陳家琪的外公1900年出生,那壹年八國聯軍占領天津,他後來就在晚清洋務派創辦的天津電報局工作。外公為人正直、坦蕩,他總是對孩子們說:“我工作42年,沒有用過國家的壹支鉛筆、壹張紙。”外公做事從不遲到,受此影響,陳家琪後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戴著手表,而且不停看表,據他說,這也使他總生活在焦慮之中。
陳家琪的外婆沒有多少文化,但在他的印象中,外婆非常精明能幹。壹家人在“文革”中未受太大沖擊,與外婆的裡外周旋有很大關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