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01 | 來源: 小枝博客 | 有3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日前出版的《南方周末》發表“特約撰稿”陳丹青的文章,《高倉這個孤獨的老頭》。陳丹青回憶了與高倉健過往的交往之細節種種,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壹個別樣的高倉健形象,令人對高倉健多了壹份了解
。
高倉健 《追捕》劇照
讀罷全文,我們不能不說,陳丹青和高倉健的友誼是深厚的,陳丹青對高倉健的懷念從壹定意義上說,也是真誠的----若不是陳丹青親筆撰文,我們很難知曉,壹個在中國享有盛名、已然成為壹代人偶像、影響了壹代人審美的高倉健,與中國畫家陳丹青之間,竟還有過如此醇厚的壹段友情。
但是,仔細回味陳丹青的文章,我們在感歎作者筆觸之犀利、尖銳的同時,也會湧起壹種不大舒服之感----我們不舒服於,陳丹青在懷念文中,通過雙方的交往過程描寫,有意無意地摻入了對自己牛皮“形象”的強烈暗示;在貌似冷靜的筆觸中,暗含著對故友的壹絲不恭敬;在對故友的不恭敬中,又摻雜了那麼多廉價的同情,而這樣的同情,又是建立在作者自己“塑造”、理解或曰杜撰的高倉健之基礎上的。
比如,陳丹青寫和高倉健的相識。2007年,高倉健為正在北京籌辦奧運會的張藝謀送來壹對定制的刀劍,“那天我在辦公室正聽藝謀瞎聊,門開了,倆老男人怯生生站在那兒……”
“怯生生”也就罷了,“他倆停留的半小時內高倉始終害羞而恭謹地站著,因了語言隔閡,沒人與他,說話。木盒開啟時,眾人湊過去看,他移步退後,正站我左側,我試以英語問候,他即應答,於是交談片刻。告辭時,大家在走道裡擁著他輪流合影,我就走開,不料高倉忙完,越過人群,輕拉我的手腕,過去合影。”
陳先生無非是想說明,自己“氣場”了得,故引來了高倉健的“主動”結交。
其後的描寫,驗證了這壹點----與高倉健同行的人證實,陳丹青的壹句“what a story!”讓高倉健回到賓館還“感慨”。而在陳丹青自己看來,“那不過是英語的場面應酬,聽高倉專程送劍,我便隨口壹說,老人當真了。”
瞧瞧,這等於是在說:給你個棒槌,你還認真了!
後來的描寫,這樣的筆觸更甚。張藝謀“遞我幾枚高倉的影劇照片,說是老頭兒生日,畫個素描送他吧,他回去後還念叨你。我壹愣,也就塗抹了……”後來有人說“高倉壹定要我去東京時再見。”
與高倉健在東京的見面,也是這副腔調:“他仍是筆直地站著,候在門後,臉上的意思,真好似等來什麼老朋友。我想想好笑,壹面之交,老頭子何至於這麼高興呢。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