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2-22 | 來源: 宋如鑫博客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習近平動態 | 字體: 小 中 大
趙德潤,壹位新華社河北分社的記者,31年前,他曾采訪過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他指出習近平成為最高領導人絕非偶然。以專門挖掘與習近平有關新聞消息出名的“學習小組”,近日爆料了贰人交往的這段往事。
公開資料顯示,1982年仲春時節,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習近平,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當時的正定縣是壹個有名的“高產窮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
趙德潤提到,第壹次見到習近平,我就很有好感。壹見面,非常隨和,講話不緊不慢,實實在在。我們采訪接觸過很多縣委書記,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點是,有思想又很真誠。
趙德潤稱,習近平成為黨的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是偶然的。從正定的政治起點,到他以後在福建17年的歷練,都不是完全壹帆風順的,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懷非常開闊,非常善於團結人,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能夠寬容犯過錯誤、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壹般人做不到。
翻開當年采訪習近平談話記錄,沒有空話套話,沒有穿靴戴帽,沒有嘩眾取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實事求是,平平實實。他的思想和做法無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具體做法都是從實際出發有自己的創造,盡管上面領導不壹定都很欣賞這些做法。
趙德潤最後提到,你要了解習近平為什麼有擔當,就要了解他所受過的磨難和歷練。他的父親習仲勳是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歲領導兩當兵變,21歲就是陝甘邊區主席,32歲任西北局書記,毛澤東稱贊他是“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期間,曾分管參事室、文史館工作。後來受到陷害,經歷了很不公正的待遇。習近平9歲的時候,家裡就遇到磨難。他從少年時起所受的苦難,包括16歲到延安梁家河插隊壹插就是7年的經歷,對了解社會、了解人民、磨練意志,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他以寬廣的胸懷化解了,這些磨難就變成財富,這筆財富堪稱“金不換”。
壹 緣起
那天,“學習小組”組長給我發短信,問《正定翻身記》是不是我寫的。我回短信說:“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采訪筆記還在。他提到,寫《正定翻身記》時是1984年,那時我是新華社河北分社的記者。當時正是撥亂反正的年代,在省裡我就聽說,正定來了壹個年輕的縣委書記習近平,而且是從中央機關下來,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發生了變化。
正定作為高產窮縣我是知道的。那個時候高產窮縣很難受,為了維持高產,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後農民很窮,交了征購糧,口糧都不夠吃,還要去外縣買高價糧。這都是受了“以糧為綱”這種左的思想束縛。-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