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2-27 | 来源: 牟一博客 | 有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现在中国固然看起来更有信心、实力更强,但它终究只是亚洲的“秦国”,不是世界的“秦国”,意思就是,在美国阴影下,中国还不算真正老大,以至于当老二的“不舒适感”时时体现在外交举措中。
习近平透露出深刻的不安全感
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布朗(Kerry Brown)近日以“中国:不安的全球强权”(China: The Insecure Global Power)为题,于日媒《外交者》发表文章称,中国的财富和硬实力并没有带给它安全感,与其说中国有自信,倒不如说它是极度不安的。
文章称,以柬埔寨为例,后毛时代的柬埔寨几乎唯中国马首是瞻,领导人不仅时常秘密访问北京,政府官员的安排也大多得通过北京点头同意,中国对高棉红色政权的支持更是饱受国际社会批评,因此把柬埔寨视为中国麾下,一点都不为过,北
京所谓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形同虚设,关于柬埔寨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中国都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40年后,柬埔寨仿佛变成完全不同的国家,尽管首都金边的“毛泽东大道”还屹立不摇,该国现在的重点只放在追求商业机会,不再汲汲营营于和北京建立政治联系,因此,来自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十分受到柬埔寨当局欢迎,“北京至上”的时代却早已远去。布朗指出,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越南、缅甸、菲律宾和老挝身上,冷战时期“不是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摇摆不定、哪里有利往哪里倒的态度,在如此框架中,中国慷慨的援助和借贷不再那么具有影响力。
美媒:习近平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雄心与不安
《纽约时报》2014年11月12日发表社评称,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主要是通过达成共识来做出决定,以避免毛泽东及邓小平时期的动荡情况重演。但在上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习近平已经不仅仅是统治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里的“同侪之首”,这动摇了长期以来的设想,即中国处于稳定的(但通常动作有些迟缓的)的领导集体的掌控中。
文章称,对于美国和奥巴马来说,习近平的崛起带来的影响是两面的。两位领导人会面时,奥巴马能够比较确定,这位中国领导人有兑现承诺的权力。美国官员曾表示,他们抱有希望,认为此次会晤能够推动双方在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对抗全球变暖方面取得进展。
但现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近平的政治考量,他已经表明自己对西方国家保持警惕,不愿迫于压力做出让步。
“习近平展示出的某些方面与普京(Putin)没什么不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政治学教授杨大利(Dali Yang)说。“他基本上是在说,‘我是在捍卫共产党,在国家领土主权方面捍卫国家利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