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4-17 | 来源: 大众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近期也门上空战云密布,伊拉克、叙利亚也不平静。尽管伊拉克军队在美国空中火力支持和什叶派民兵的支援下,收复了北部重镇提克里特,但“伊斯兰国”(IS)依然占据着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处的广阔地域,并有向叙利亚西部扩张的趋势。
从去年8月至今,美国联合伊拉克军队对“伊斯兰国”的反恐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半年多,但联军的军事打击并没有遏制住“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近期发生在突尼斯等地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就被外界认为与“伊斯兰国”有关。在最近一期《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上,乔治·梅森大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Audrey Cronin撰文,对当前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政策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她认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效率不高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对症下药”。 相对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属于“非典型”的国际恐怖组织,而美国却仍在用对付“基地”的老一套反恐政策对付“伊斯兰国”,自然效果不佳。
“伊斯兰国”与“基地”存在不少差异。首先是在规模和组织结构上,“基地”组织行动隐秘,对于成员有着严格的审查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也不过数百人。而“伊斯兰国”规模庞大,目前仅在叙利亚、伊拉克的人员就超过3万,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各国投奔而来的“圣战者”。组织结构方面,“基地”采取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为保证行动隐秘采取单线联络。一旦头目或联络人被消灭,整个组织就有瘫痪或崩溃的危险,因此运行效率总体有限。而“伊斯兰国”已经建立类似国家的行政机构组织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组织运行效率也大为提高。
其次,两者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支撑“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源于埃及原教旨主义思想家赛义德·库特卜和上世纪80年代反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阿拉伯“圣战”游击队,具有很强的反西方、反世俗特征,主要攻击的对象也是西方国家,最终目标是动员西方国家的穆斯林民众推翻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而“伊斯兰国”现阶段的主要打击对象是什叶派和沙特的逊尼派,目标是在中东“割据建国”,改变中东自二战以后形成的地缘政治现实,最终成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政治、宗教中心。
第三,“伊斯兰国”的组织行政能力更强,这尤其体现在财政能力上。“基地”并没有足够的募资能力,早期依靠本?拉登家族自有资金供养,后期则依赖全球“圣战”同情者和其他支持势力的援助。而“伊斯兰国”已经占据叙利亚、伊拉克多处油田,可以通过石油走私等获得稳定资金收入,财力远远超过一般恐怖组织。
在Cronin看来,“伊斯兰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国家特征,美国以往的反恐策略已经很难对其奏效。以无人机“定点清除”为例,与“基地”领导人大多藏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不同,“伊斯兰国”头目多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镇,针对于他们的无人机打击必然会伤及平民。同时,由于“伊斯兰国”组织体系完善,定点清除个别领导人也并会导致其组织瓦解,导致美国无人机打击效果下降,华盛顿的决策也更为慎重。
在防范“伊斯兰国”成员招募方面美国也显得束手无策。按照过去经验,投奔恐怖组织的多数为极端原教旨主义者,美国一般对其采取“去极端化”(deradicalization)措施,其重点是用伊斯兰教温和派的教义感化。而加入“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多数是西方社会的“愤青”,很多只是为寻求所谓的人生价值和认同感,甚至更有些只是为了找刺激。这些人往往对伊斯兰教义一知半解,温和教义对他们并无吸引力。
文章认为,“伊斯兰国”对美国安全和国际秩序都构成严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美国政府认真应对。但考虑美国目前政治氛围,美国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地派出地面部队,对“伊斯兰国”实施全面清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