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5-26 | 來源: 百度文化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毛澤東非但沒有寫過什麼自述、自傳之類,而且在他的體制下,領導人的家世背景、身體狀況、生活習性等等都是黨的機密。人民出版社壹九九叁年初版、壹九九六年增訂再版的《毛澤東自述》,其實是毛幾次接受西方記者的采訪問答。其中最個人化的是壹九叁六年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早已因《西行漫記》而廣為人知。
毛澤東與女性工作人員在壹起
壹、少年經驗
童年經驗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壹生,可能會因人而異。對於像毛澤東這樣自信,自是、個性強悍且思想具有高度連續性的人物來說,“自我”的塑造完全可以追溯到少年時代。毛向斯諾談到自己的童年時,主要談了兩種:壹是斗爭,贰是怨恨。
在家庭中,毛和父親就有過兩次重要的斗爭:
拾歲,不願上學又不敢回家,出外流浪了叁天。回家後,父親比過去稍微體諒了壹些。結論是只有斗爭才能獲勝利。
拾叁歲,父親在客人面前罵毛懶而無用,毛回罵父親並跑到壹個池塘邊威脅要跳進水中,父親軟了下來,答應不打毛。結論是公開反抗可以保衛自己的權利,如果只是溫順,父親只會更多地打他。
家庭中時有斗爭,社會更是貧富對立嚴重。對毛影響甚深的是壹九壹○年長沙搶米風潮。饑民到撫台衙門請求救濟,遭到拒絕後舉行游行示威,結果受到鎮壓,許多人被殺。
我卻從此把它記在心上。我覺得跟“暴民”在壹起的也是像我自己家裡人那樣的普通人,對於他們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
此後,韶山的壹個哥老會員被地主和官府聯合起來殺了;第贰年青黃不接時發生糧荒,米商們仍然把米運到城裡去。窮人們開始了“吃大戶”的運動,並沒收了米商的米。
壹般青年人在面對社會不公時油然而生的自然感情,在毛這裡,成為其階級意識、斗爭哲學產生的溫床。
毛少年時期的另壹個經驗是被人看不起。壹九○九年他到鄰縣湘鄉上學:
我比別人穿得差,只有壹套像樣的短衫褲。……很多闊學生看不起我,因為我平常總是穿壹身破舊的衫褲。
我被人看不起,還因為我不是湘鄉人。……我在精神上感到很大壓抑。
嫌貧愛富,人之常情,但在毛這裡,則支持了他後來的社會分析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毛的出身不算最差,他自己說是“富農”。這就有兩種推測,如果他是最窮的,是連學都上不起的貧農,他的思想觀念會是怎樣?反之,如果他再富壹點,完全感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輕視,是不是還會形成這樣的觀念?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