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5-28 | 来源: 共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记得曾看过何新先生的一本书,书的题目和内容都忘了,其中有一个观点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生产关系会妨碍生产力发展却不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观点的新颖独特之处在于,与传统的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不符。生产关系者,模式也。按照何新先生的观点,坏的模式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好的模式最好也就是不会妨碍生产力发展,却不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观点与当下的主流观点不符。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奇迹”是由中国模式带来的,姑不论中国目前取得的发展是不是“奇迹”,即便中国经济在这一段时间取得很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中国模式“促进”的?
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由承包制调动起来的吗?
我国的改革是逼出来的。比如农村承包制,是在行政式的集体经济搞不下去的情况下,农民为了吃饱肚子而悄悄搞起来的。如果再行压制,农民还要饿肚,更遑论走向富裕了。又如发展个私经济,当时有大量知青返城,国家无力给他们安排工作,如果不允许个私经济存在和发展,这些人怎样生计?
所以,中国的改革过程,明显具有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桎梏的特点。它不是在构筑什么模式,而是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摧毁传统的制度桎梏。如果农民家多养一头猪想生活更好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这样的制度难道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农村实行承包制之后,农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说是农村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由承包制调动起来的吗?还是本来就有,只是被以前那种行政式的集体经济压抑了?
显然,农民生产积极性本来就有,它源于人追求幸福和富裕的天性,如果建国后不实行行政式的集体经济制度,生产早就发展起来了。承包制只是赋于农民生产自主权、经济行为自由权、以及收益直接归自已所有的收益权。是对农民放松管制扩大自由,是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集体经济)桎梏,而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一旦放松管制,人们获得更多自由,生产力就发展了。
同样,允许个私经济存在和发展,是对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是对任何社会个体运用自已的劳动、技术、包括资本,去讨生活求富裕权利的认可和回归,而这种权利,是个人最基本的天生的自然权利,却在社会主义的理念下被剥夺,这种剥夺,正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革之后,私有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正是打破这一桎梏带来的。
中国的改革,就是在这不断打破桎梏的过程中蹒跚前进。改革之初,我们并没有设计什么模式,改革之中,我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在人的经济发展权利不被剥夺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简单说来,只要不去设计什么计划经济或其它什么经济模式,并付诸实施,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就是市场经济。
而计划经济确然是一种模式,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不是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过渡,而是一个去模式化的过程。如果中国建国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之后,不去搞集体化和人民公社,不去搞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强制性的一律只准搞集体经济,国有经济,那三十年后还用实行经济改革吗?
我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改回到建国初期,从头再来,同时也是一个回归自然的过程。简单说来,中国前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建立某一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制造生产力发展桎梏的过程。而改革是否定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打破生产力发展桎梏的过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