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6-05 | 来源: 多维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六四事件 | 字体: 小 中 大
“这是一个希望,但愿它不再成为一次绝望”。“天安门母亲”两年前的六四感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然而比绝望更可怕的,则是毫无声息的失语和淡漠。除了5月24日一群80、90后留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六四真相至今被掩盖”的公开信,今年的六四堪称悄无声息:在北京,接连20次执着于要求当局“真相、惩凶、赔偿”的天安门母亲开始沉默;在香港,不仅港大学生会首次不出席维园六四烛光晚会,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内部也割席分坐,以示差异;在台湾,虽然民间团体6月4日举行纪念“六四”26周年晚会,并“撑伞”声援香港民主,但是几百人的规模毕竟影响一般;流散各地的许多六四当事人日渐凋零,人散声稀,甚至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也彻底改口,基本放弃“屠杀”(massacre)转而选用“清场”(crackdown)一词……曾经纷争不绝的六四,如今似乎只留下了一抹历史的痕迹。
今年的六四当天,曾经被学生占领的天安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这样的平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过去和忘却,被搁置的魔障迟早会积重难返。因此,越是在这样的舆论平静中,中共就越应该以足够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历史,“平地起惊雷”,对六四作出自己的表述。这种表述不是敌对双方的寻仇,也非简单的政治平反。它是中共和当年那批知识分子及相关者的相互谅解,是打开横亘在那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心结,进而化解中共与知识分子的积怨。不久前的统战会议上,习近平对知识分子的表态不言自明。这即便不是“平反”六四的信号,但至少是一种汲取教训。26年过去,至今六四之是非对错既无公论也难有公论,加之中共当下之成绩已足以回答彼时选择的道路是否值得,那么习近平本人大可无所忧惧,重新取信于那些因六四而疏离中共的知识分子。如果继续选择在六四问题上沉默,恐令六四愈加被异化而面目全非。这才是不负责任的悲剧。
无争论,无真相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六四事件悼念活动,今年的维园六四烛光晚会的人数明显减少,不仅警方公布的维园晚会参与人数不及去年的一半(警方公布2015年参加维园六四烛光集会人数为4.66万,2014年为9.95万),作为活动组织方的支联会自己公布的数据也比去年少了至少4.5万,(从去年的逾18万,减少为今年的13.5万)。
不仅是人数的减少,香港亲民主阵营还出现分歧,甚至割席分坐,以示差异。曾参加历次六四维园纪念活动的香港大学学生会没有参加今年的维园活动,香港专上学生联会也表示,因成员未能达成共识,将不作为一个组织参与维园的主要活动。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当年亲历者,还是对那段历史具有特别的感情和情绪者,都在26年的等待中被逐渐消磨热情、斗志和希望,继而被边缘化、失语。
而2014年,一直为“平反”六四而奔忙的天安门母亲发起人之一丁子霖因为身体不济宣布不再担任发言人身份。当年的学生领袖周锋锁在六四25周年当晚“鬼使神差”地持美国护照重返天安门,以及同一时间王丹等人发起的“天下围城”活动。最终也几乎都化为一场并未掀起多少风浪的“闹剧”,凸显重提六四号召已苍白无力的尴尬。
如今的现实是,六四不仅是正在走向失声,甚至正在被异化为一种颠覆中共的政治符号,成为包括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泛民阵营乃至以推翻中共为己任的海外民运、或者西方攻讦中共并企图颠覆中共政权的合法依据。2014年台湾公民团体举办的六四纪念晚会,包括太阳花学运的黑色岛国青年阵线作为发起者直言,太阳花学运后台湾纪念六四已呈现不同含义,“从签订经济协议、官员到台访问,到中资大买媒体、资安大门洞开,乃至台湾政府对待本国异议人士做法,在可见中共独裁之手正伺机伸入台湾,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构成重大影响”。显然,在台湾,六四已然异化变味为反对与大陆交流、反服贸诉求的正当理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