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7-15 | 来源: 苏念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于北京时间7月15日12点5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知音揭秘》主编丁少颖前往北京采访万老的长子、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的万伯翱,披露万里在家庭生活上爱挚情深、高风亮节、令人可亲可敬的另一面。
万里资料图
据《南国都市报》刊文介绍,万里在情感和家庭生活中,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充满笃爱深情的感情世界,是他不平凡的人生写照。
相爱在战火硝烟里
万里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户贫民家庭。他的父亲在阎锡山部队担任下级军官,后来在抗击日本鬼子的战斗中牺牲;母亲牛惠芳给地主洗衣、打短工,艰辛地养育着一儿二女。1933年,万里考入了曲阜二师。那时,万里的姑姑万丹如(曾是冀鲁豫解放区第一个女专员,解放后曾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已经参加了革命,这深深地影响了万里,使他在1936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6年,万里应聘到东平田大店完全小学任教,以此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发展了当时东平县24名中共党员中的10名。1937年10月,东平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东平县工委在万里家成立,他担任书记。次年8月,东平县陷落,万里先后调任泰西特委、鲁西区党委宣传部长,尔后又担任了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不仅表现出职业革命家超人的才能和胆略,而且吹拉弹唱写样样都会,是冀鲁豫边区三大才子之一。就在这时,万里结识了边涛,并产生了深深的爱情。
边涛当时不满20岁,是一个出身贫苦家庭的知识分子。她从小深受鲁迅著作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是冀鲁豫边区的“三大美人”之一。万里和边涛的志同道合,在党内被传为佳话。1940年8月18日,他俩在抗日游击战争最残酷的“反扫荡”中结为连理。
1948年底,身为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委员、秘书长的万里,受命担任2野第5兵团南下干部支队参谋长,随刘邓大军解放了南京,又被任命为南京市军管会财委副主任、经济部长、建设局长;随后,又挺进大西南,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长。在那10年艰苦卓绝的战火硝烟中,边涛与万里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更深挚,先后生下了万伯翱等5个子女。
培植革命传统家风
1950年进入重庆后,万里在邓小平手下工作。边涛把长子伯翱和次子仲翔送入西南军政人民小学读书,这里的校长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因此,两家的交往更深,万里此后的革命生涯尤其在文革中随着邓小平一起上下起落。
1952年,万里调到北京担任城市建设部部长,边涛也调到建工部担任处长。那时万里家住在东四,部机关却在百万庄。夫妇俩虽然同在一个部工作,但万里秉公无私,从不让夫人乘他的专车一起去上班。每天清晨,边涛起床安排了家务,就独自去乘公汽,换二三次车去上班,只是遇到大雪时偶尔顺搭万里的专车一次。万里的清廉,边涛的正直,使几个孩子从小深受教益。
万里夫妇对万老太太极其尊敬,即便如此,遇上老太太生病,万里却从不用公车送老太太去医院,而是去雇三轮车。老太太很爱看戏,万里夫妇也从不利用职权去要票;老太太也通情达理,总是对万里夫妇说:“不让你们送,我自己去。”老人家就迈着一双小脚去戏院,还省钱只买边上的座位。张君秋、云燕铭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看到万老太太这样,对万伯翱说:“我们总是看到一位银发老太太在最角落的地方看我们的戏。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就是万老太太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