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5-07-27 | News by: 法广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江泽民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1986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舆论热,激发了知识界和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对四项基本原则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也得到了宣传自己观点的讲台。尽管上层两种认识的斗争没有停止,但这种斗争没有公开化,因而也就没有减退学生们的政治热情,也没有影响方励之等人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批评。
改革进入到1986年,虽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显著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党政官员中出现了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不好,农村改革停顿,城市改革进展缓慢,出现这些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改革滞后。知识界强烈要求加速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点和前面介绍的邓小平的谈话是一致的,但对政治改革的目标、途径、方式,认识并不一致。分歧的焦点就在四项基本原则上。自从南京的顾尔镡因批评四项基本原则被处理以后,人们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批评隐蔽化了。1986年,在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批评又公开化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上海老作家王若望提出实行多党政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认为现行的政治制度是“现代式的封建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全部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还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刘宾雁认为“事实上,现行的社会制度是封建社会主义,中国的出路在于私有化,在于‘全盘西化’”。1986年,这些看法允许在各种讲坛上表达。当时各大学的讲演会很多,听众十分涌跃。1986年10月到12月,清华、北大、师大共举办了演讲、研讨会20多场。
当时,大学生中有四个不满意,一是对改革进展缓慢不满意,认为改革阻力大、效果小;二是对民主权利太少不满意;三是对党内腐败不满意;四是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状况不满意。从这四个不满意中他们得出四个反思:一是对中国革命根本教训的反思,认为中国革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资产阶民主的洗礼,因而封建主义在我国根深蒂固;二是对两种社会制度对比的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教,实际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都比资本主义落后,政治上不如资本主义制度民主;三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应当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不仅不能起指导作用,反而禁锢人们的思想。(船夫:《(1979-1989)十年学潮纪实》,北京出版社,1990年,北京,第138页)
不满的情绪积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反思,使一颗颗年轻的心骚动不安,而他们所尊敬的师长和社会名流,发表的批评四项基本原则的激烈言论,像一杯杯烈性酒,更使他们如醉如痴。他们跃跃欲试,想对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一次风暴式的冲击。11月的一次书记处碰头会上,朱厚泽拿出五份新华社反映各地学潮的内部调查材料,希望引起注意。但没有引起胡耀邦、胡启立、石的重视。他们认为不会出大问题。朱厚泽担心,学潮一起来,一定会引起更强有力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但是,风暴还是来了。它的起因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次选举。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北京迁到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集中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群星灿烂,是安徽省最有影响的学府。11月下旬,区县人民代表选举中某些不民主的作法使学生强烈不满。12月1日,校园内贴出了《致科大选民的一封信》的大字报,批评人民代表大会是“少数人的橡皮图章”,号召大家“为真正的民主而斗争”。从而揭开了这次学潮的序幕。
12月4日晚,在科大礼堂召开了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大会。8名学生登台演说,要求把科大办成“民主特区”。副校长方励之在会上讲话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讨论已经好久了。有好多人说突破口放在什么地方,我想群众通过这件事表明,我们会找到怎样来进行这场改革的办法的。”他强调说:“民主不是从上到下给予的,是靠自己争取到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学生们要民主,要自由的决心更大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