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4-19 | 來源: 澎湃新聞網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占中 | 字體: 小 中 大
前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等人4月10日創立“香港眾志”,另有傘後團體將創立“香港列陣”。這些在2014年占中運動期間為人所知的青年正投入到香港政壇當中。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由這些近期成立的新組織談到占中,認為港人的抗議活動在阻止立法通過等方面非常有效,卻未能成功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香港眾志由前學民思潮成員羅冠聰(右贰)任主席(圖源:Reuters/VCG)
這篇4月18日發布的《香港占中運動真的失敗了麼》文章談到,香港學生領袖黃之峰創建的新政黨“香港眾志”不久前正式成立。有人認為黃之峰等學民思潮召集人進入政壇是因為民主運動“失敗了”。“但是,事實果真如此麼?占領中環、雨傘運動真的失敗了麼?”
文章認為,從實現短期目標的角度講占中是成功的,因其阻止了香港政府通過提名委員會推選特區行政長官。
文章續稱,
香港的群眾抗議活動在阻止立法通過方面非常有效。如2003年7月1日為反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游行,2012年香港反國民教育游行。
然而,占中與雨傘運動不僅要阻止通過非民主方式推選特首,更要建立壹個“真正民主”的制度,在這壹點上並未成功。
《基本法》第45條規定,“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壹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文章指雨傘運動將提名委員會徹底否決,意味著與現行香港立法無法共存。但是,雨傘運動又沒有提出如何改革現行選舉法,即在要求建立“真正民主”的同時,並未對民主給出定義。
事實上,雨傘運動反而令香港選舉改革變得更加艱難。
香港占中抗議活動曾持續升級(AFP/VCG)
首先,抗議活動的升級讓普通香港民眾反感。據調查,在2014年11月,即占領中環兩個月之後,83%的香港人希望抗議活動結束。
其次,特區政府和民主勢力內部都出現頑固的強硬派。政府內部的強硬派拒絕任何形勢的妥協,而民主團體也拒絕探討任何不能滿足其所有訴求的選舉方案,無論方案可行性多高。
雙方的拒不妥協成為香港政壇的主要問題。北京支持的特區政府不會推行北京反對的政策,而民主黨仍在立法會議享有足夠席位,可阻止法律通過,也可依靠群眾支持阻止其反對的政策實施。
文章稱,即便如此希望仍然存在。雙方都贊同目前的局勢不會持久,因此政府的選舉改革,無論結果如何不完美,依然是前進了壹步。而更大規模的游行示威也會使政府在談判時保持“誠實”。
文章總結,在香港,群眾運動是少數幾種可將民意上傳至政府的途徑之壹。但是群眾運動自身不足以推動政治改革,傳統的政治力量也需發揮作用,贰者需攜手並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