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5-12 | 來源: 惠風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912年5月,剛獨立的蒙古國依仗沙俄支持,入侵阿山科布多,8月,攻陷科布多城。當時新疆尚未平定,且阿山並非新疆轄地,但接中央電令後,楊增新料蒙古人吞並科布多後意在並吞阿山,為此不惜傾盡全省財力,不斷抽調新疆省軍,防范蒙古兵。1913年7月,新疆省軍兩次擊退蒙古軍入侵,斃300余人。蒙古兵未再深入。由於財政窘迫缺少支援,楊增新只能守土。科布多未收復的失地,變成今日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壹部。
楊增新主政新疆達拾柒年(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28年7月7日下午贰時許,新疆省政府主席楊增新在出席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典禮的午宴上遭刺客襲擊,身中柒槍,只留下壹句“你們想幹什麼”便當場身亡,時年64歲。
當日下午柒時,政務廳長金樹仁等人組織衛兵反擊,活捉主謀前外交特派員樊耀南等人,未經審判便以酷刑處決了樊耀南。
4天後,《大公報》評論道:“新疆自民元以來已成獨立割據之勢。前任省長楊增新氏,更以閉關政策與中央相絕,其政治設施無壹非滿清遺制,人民處於樊籠之中,備受壓迫之苦,但鳴怨無處,反抗無力,只有忍氣吞聲而受之。民國拾柒年北伐軍抵北平,楊仍猶豫觀望,有志之士樊耀南者,集合同志將楊擊斃,以為改革新疆之初步。”
《大公報》的文章為後世定下了評價楊增新的調子。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後來的紅色政權,多將楊增新身上貼上滿清舊官僚、割據軍閥、保守落後分子等標簽,將其意外身亡,視為阻擋了時代潮流的必然。
但歷史像是故意與《大公報》的樂觀開了個玩笑。楊死之時,“全省人民巷哭野祭,女人孺子亦相向而哭”。楊增新“我死後新疆必亂”的預言變成了殘酷事實。之後,新疆迅速陷入動蕩戰亂,幾乎不為中華所有。這個動蕩的歷史舞台成就了盛世才、馬仲英等傳奇梟雄後,楊增新反而少被人提起。
但楊增新並未在民間記憶中消失。1990年代出版的《維吾爾族歷史》壹書,作者劉志霄在沿用楊增新是落後象征的評價時,提供的事實資料卻與此相悖,並不斷提到“當地老百姓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繼續懷念楊增新本人和楊增新時期”,稱百姓提到楊時皆敬稱為“楊將軍”。
這個“相當長的時間”,也許大大超出我們通常理解的尺度——長期從事新疆研究的社科院研究員楊鐮談到壹個故事,1986年他在若羌縣遇到百歲羅布人庫萬?庫都魯克,老人談到“老將軍”便淚水奪眶而出。楊在民間的聲譽甚至延續到了新世紀:2004年,網上壹封昌吉州的上訪公開信,為強調今昔對比,第壹自然段就以恭敬的語言提到“楊增新將軍”如何如何。
150年前誕生的這個人,為什麼會在新疆留下如此聲譽?
亂世崛起的獨裁者
新疆近世亂源起於辛亥革命。1910年10月10日,武昌兵變,成立新政府,通電全國號召響應。震波傳到新疆,遍布軍中的哥老會和革命黨人摩拳擦掌。
當時新疆是叁塊互不統轄的行政區。今天的伊犁、塔城地區駐軍屬伊犁將軍管轄,今天阿爾泰地區和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部分地區則歸阿爾泰辦事大臣主管,其余部分才是新疆省,由巡撫管轄。
才上任新疆巡撫7個月的袁大化對愛新覺羅氏忠貞不贰,不但拒絕向武昌政府表態,反與伊犁將軍志銳(珍妃的哥哥)等地方大員策劃將皇室遷到庫侖(今蒙古境內)或阿勒泰(伊犁將軍轄地)。
12月28日夜,同盟會員劉先俊發動烏魯木齊起義,但第贰天革命黨人就懸首城樓。1912年1月7日,楊贊緒率來自武昌的800新軍在伊犁起事,末任伊犁將軍志銳被處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