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0-24 | 來源: 科學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葉篤正先生1916年2月21日生於天津,2013年10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先生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和學部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科學院及學部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學部工作人員,非常榮幸能在葉先生晚年多次看望葉先生,聆聽先生高瞻遠矚的教誨。先生離開我們叁年了,其音容笑貌時刻浮現在眼前,至今依然清晰記得每次看望先生後揮手告別的手勢,好像先生那只手依然高舉在哪個地方,指引著後輩努力前進。今年是葉先生誕辰100周年,再壹次學習和緬懷先生的治學風范和科學成就,對傳承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思想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對我們後輩的壹次科學的熏陶和心靈的洗禮。
作為中國現代氣象學的主要奠基人之壹,葉篤正先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70余載,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科學事業,為地球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早期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為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他創立的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大氣運動的適應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在天氣預報業務上得到重要的應用;他80年代開拓了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提出了有序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理論框架等壹系列科學思想。他積極參與和指導建立中國氣象業務系統,為我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傑出的管理者,為中國科學院發展和學部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長期擔任國內外學術組織的重要職務,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備受國內外同行的敬仰,贏得了大師的美譽。
葉先生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獲浙江大學碩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文革”結束、學部恢復正常活動後首批當選的學部委員,這充分表明了葉先生的學術成就得到科學界同行的高度認同。
1981-1992年,葉先生擔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肆、伍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1981-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在擔任院領導和學部領導期間,葉先生積極推動了地學部相關學科建設,參與制訂了系列學科發展戰略,對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若幹重大科技問題提出咨詢建議,為學部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2月,葉先生就“叁西”(甘肅河西走廊、定西地區及寧夏西海固地區)農業建設中的科技問題,與地學部施雅風院士等老壹輩科學家壹起,積極推動制定“叁西”建設規劃,為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貢獻。
1983年2月葉先生就“叁西”建設的信件
80年代初期,全球變化研究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當時也是頗受爭議的領域。葉先生是這壹學術領域國際創始人之壹,也是中國全球變化研究領域的奠基人。1984年夏天,葉先生就帶領壹批年輕科學家積極參與全球變化研究。在他的推動下,中國成為了國際全球變化科學指導委員會的創始成員國,葉先生因此當選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第壹屆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同時擔任中國IGBP委員會第壹、贰屆主席。1987年,葉先生倡議並籌劃了在中國開展的第壹個IGBP的重大科學試驗—黑河試驗,該項目成果被國際上隨後開展的壹系列試驗所應用。1987年,國際科聯任命葉先生擔任IGBP特別委員會委員。正是因為葉先生敏銳的捕捉到全球變化這壹全新的研究領域,並帶領國內同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使中國氣候研究進入壹個涉及科學、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的系統工程,為我國後來參與1992年啟動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