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1-25 | 來源: 僑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iphone | 字體: 小 中 大
【僑報網編譯陳沉11月24日報道】彭博社(Bloomberg)23日報道,今年3月,當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說他將“讓蘋果公司在我們的領土上制造電腦和手機,而不是在中國”時,很少有人把這些話當回事。但川普的當選似乎改變了這個看法。
據報道,蘋果公司已讓它在亞洲的兩家公司評估iPhone的數量,以估計是否能將其中壹家轉移回美國國內。富士通公司已經同意執行。
川普的支持者把他的這個觀點看做是其有能力規勸任性的企業、讓美國再次強大的標志。但就蘋果公司與其生產伙伴看來,川普總統很快會發現,這壹情況根本不會發生。美國缺少讓蘋果公司將其手機業務轉移回本土的必需的勞動力和供應鏈。更為關鍵的是,美國人應該不會願意讓這件事發生。
盡管蘋果公司最初的供應鏈中包括美國郊區的壹個車庫,但亞洲很快便成為了該公司迅速發展的中心。1981年,它在新加坡開了壹家生產主板以及其他零件的工廠。這家工廠的壹名經理表示:“我們發現沒有壹個國家能有新加坡所提供的由基礎設施、科技實力、支持性產業、高效的政府組合起來所提供的那種支持與激勵。”
那之後的幾拾年中,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都趕超了新加坡,用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土地和補貼讓想要遷址到這裡的公司發展其產業集群。到了2004年,蘋果公司關閉了在美的最後壹個生產業務,而中國成為了這家全球帝國企業的生產中心。
勞動力成本與極少的管制確實是中國吸引力的壹部分。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巨大、靈活的勞動力。中國鄭州市的壹家蘋果工廠現在雇傭有11萬名工人,當地的其他工廠也雇傭了成百上千名工人。中國的2700萬勞動力移民中,大多數都是樂觀有抱負的,這對於把彈性看得至關重要的企業來說,必不可少。據報道,去年夏天蘋果公司的承包商為了提前准備iPhone6s的秋季發布會,急聘了10萬名工人進行趕制。
美國不會發生任何能夠與此匹敵的情況,不管總統想要的是什麼。那樣大規模的動員,那樣快的速度,自贰戰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嘗試過。就算蘋果公司願意嘗試,如今也幾乎沒有理由相信這件事能夠成功或是值得壹試。
並且,找到足夠的技術勞動力也不會那樣容易。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Tim Cook)去年在參加“60分鍾”("60 Minutes")節目時曾說,感謝有了更好的職業教育,相比美國,中國如今有更多的技術勞動力。該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估計,他們需要8700名工程師到海外有20萬工人的生產線上去,但2014年,美國只有7000名完成了大學學位的工業工程師。相比之下,深圳卻擁有24萬名富士通員工,以及另外幾百萬名工程師和工人。
如此密集集中於壹個地方的生產力與技能給予了中國其他的重大優勢。壹部iPhone手機需要的幾百個零件就在裝配地點的不遠處生產。這加快了生產,減少了所需廠房,還將物流費變得更少。多虧了現成的勞動力,那些工廠還能夠按公司需求迅速進行生產。這是壹個花費了幾拾年才得以發展起來的生態系統,並且它將不會轉移回美國去。
另外,美國人也不會想讓它發生。這個生態系統讓蘋果公司成為世界上盈利最多的企業,為美國本土提供了200萬份工作。這也是讓美國人能夠以可負擔的價格買到壹些令人不可思議的小物件的原因。並且這促成了壹大批懂科技的中國中產階級的產生,是他們成為了購買美國貨品和服務的消費者。而如果蘋果公司被迫將生產業務移回到美國口岸,不僅可能會讓成本加倍,這壹切也將隨之消失。
如果川普想要復興美國的生產業,他要做的不該只是威嚇蘋果公司。他應該支持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提供中國式的補貼,並坐等幾拾年讓這壹切努力開花結果——對於單調、低收入工作的這種追求,當工業機器人發展起來的時候,將被大肆淘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