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3-27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公元前叁九九年,哲人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臨刑前,朋友和學生們滿懷悲傷去和他告別。蘇格拉底卻鎮定如恒,侃侃而談,引得他們最後壹次討論哲學。進行了壹番關於靈魂的論辯後,蘇格拉底成功證明了靈魂的不朽,隨後飲下鴆酒,含笑而逝。
此事被在場的斐多(Phaedo)轉述,後來被柏拉圖寫成以其命名的對話。其中有多少是實錄,多少是柏拉圖生花妙筆的發揮,已無從考證。但無疑,柏拉圖的體大思精鑄就了壹部經典之作。《斐多》的讀者往往沉醉於其中的靈魂與相論哲學,或者感動於蘇格拉底慷慨赴死的情懷,但蘇格拉底在討論的最後關頭濃墨重彩地講述了壹個關於大地的“神話”,卻未引起多少重視,只被當成主體論證的補充與修飾。罕有人注意到,其中也隱含了壹個影響至今的思想難題:如何思考和面對我們壹無所知的智慧生命。
柏拉圖:《斐多》(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2009)
彼時,蘇格拉底完成了對靈魂不死的證明,但人死後靈魂究竟向何處去?柏拉圖遂壹改前文的嚴謹論辯,極富想象力地描繪出世界的“真實面貌”。按蘇格拉底說,大地是壹個無比巨大的球體,懸在星辰中央,由拾贰塊不同顏色的區域拼成,有的瑩白勝雪,有的是華貴的紫色,有的是燦爛的金色。而人類(希臘人)所生活的諸色雜糅的地域,其實只是大地上壹塊很小的凹陷處,裡面蓄滿了空氣,恰如我們見到的海洋是蓄滿水的凹陷壹樣。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無異於井底之蛙:
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居住在大地的空洞裡,還以為自己居住在大地的上方,就像有人住在滄海底部中央,卻以為住在大海的上面,通過水看太陽和其他形體,以為大地就是天。(109c,譯文據劉小楓譯注《柏拉圖肆書?斐多》,生活·讀書·新知叁聯書店贰〇壹伍年版)
柏拉圖所描繪的大地,自然與其“相論”息息相關,可以與《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斐德若》中的靈魂飛翔之說等內容相互參證。不過其想象力的磅礴恣睢應該說遠勝於其他對話錄。要知道,蘇格拉底說希臘人所熟悉的世界,即從地中海到黑海的廣袤區域,都只是地上壹個凹洞的壹小部分,那麼其所描繪的“大地”也比真正的地球要大得多。如果大地真像他說的那樣,至少也相當於木星的規模,那裡壹個叫“大紅斑”的凹洞就可以同時吞下叁個地球。
既然我們只是生活在地縫裡,那麼真正的地表上又是什麼呢?柏拉圖說,那上面住著壹種更優越的“人”,呼吸純淨的“以太”,壽命綿長,伍感都勝過我們,就像我們勝過海裡的魚壹樣。他們能看到日月星辰真實的樣子(我們只能看到被污濁的空氣折射後的樣子),也能和真正的神明打交道。柏拉圖並沒有說他們長得和人類是否不同,但是本質上顯然是差別很大的。
雖然號稱是“神話”,但柏拉圖在這段獨白中所描繪的世界是壹種雖無證據卻不訴諸神明權威的合理推想:如果人類能夠睥睨海底的魚兒,那麼焉知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別的更高等的生命在睥睨吾人?以這種方式,柏拉圖提出了今天稱為“平庸原理”(mediocrity principle)的觀念:我們生活的世界並非宇宙的中心,或許只是犄角旮旯。也許在其他地方,生活著我們根本壹無所知的智慧生命,比我們更加開化和進步。-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