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5-12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世紀初,大都會博物館的宣傳手冊中曾提出“將美術館作為實驗室”,經過壹百多年的發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美術館的這壹性質似乎尤為重要,美術館壹方面與城市發展的整體環境相呼應,是城市人文藝術的“聚寶盆”,更重要的是,作為先行軍壹般,帶領城市的多元發展。這意味著,關於美術館的討論始終面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烏菲齊美術館
此外,涉及美術館的人群同樣復雜多樣,可以說包含了“在城市中生活的每壹個個體”,其中包括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團隊、來館觀賞者、美術館的運營管理、藝術家、展覽的技術支持團隊、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團隊等等,單單從任何壹個維度來看待美術館都是管中窺豹,因此這壹系列對談選取了《圍繞美術館的對話》(對話者:西澤立衛,集英社,2010年10月出版)以及日本城市建築類網站“10+1web site”的連載欄目《對話:美術館建築研究》中,西澤立衛和青木淳這兩位建築師與參觀者、美術館建築師、藝術家、美術館策展人之間的討論,以求更為立體地展現圍繞著美術館的各種公共性思考。
本期對談人
平野啟壹郎(以下簡稱平野)
是被譽為“叁島由紀夫復生”壹般的小說家,憑借《日蝕》壹書年僅24歲便獲得了日本文學芥川獎。他的小說大多跳脫日常,使不同的時代與場所相對接,以離奇的情節和廣博的見識吸引讀者。
西澤立衛(以下簡稱西澤)
2010年與妹島和世壹起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他的作品包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勞力士學術中心、盧浮宮朗斯分館。
美術館夾雜在城市史,建築史與藝術史之中
西澤:我很喜歡像盧浮宮、烏菲齊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y)這樣使用歷史建築物打造的美術館,在歐洲這樣的美術館有很多,我也去過很多家。每次去參觀的時候,都會讓我思考美術館這壹形態究竟為何這個問題。在參觀的同時,我所想到的是美術館便是城市的壹部分、或者就是世界的壹部分吧。當我去佛羅倫薩的時候,並沒有特意去某個美術館,因為整個城市就如同美術館壹般。街市的壹切都是以藝術品建構起來的,在街上散步便能體驗佛羅倫薩的藝術,這些藝術的歷史就是通過這樣的空間讓人體驗到的。在烏菲齊美術館陳列的藝術品,有壹些是為了保護原本在這個城市空間中的物品,還有壹些則是因某種原因移放在這裡的,從這壹點上,便能夠感受到美術館其實就是“城市”這壹概念的壹部分。之前,在威尼斯曾經舉辦過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展覽,因為他是為教堂畫壁畫的藝術家,所以他的作品根本不可能拿出來,放在美術館裡展示。因此,他的這個展覽期間,其實是全城的教堂敞開大門,變身為展廳。人們壹手拿著威尼斯的地圖,壹邊循著街道探訪各個教堂,基本成了威尼斯全城變為提埃波羅美術館的狀態。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