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1-20 | 来源: 朝日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华文化圈中,大量成语诗词的使用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日本一位常驻中国的记者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体现在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
《朝日新闻》11月20日刊登了该社驻华记者的一篇长文,他写下了他在和中国领导人打交道时遇到的大难题。
10月份的中日首脑会谈上,李克强用了《战国策》中的一句谚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呼吁中日双方不要松懈国内反对势力对两国友好的干涉。他后来翻了词典才查到这句话的意思。
驻华的外国记者们时常欲哭无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领导人们总是不停地使用无数的俗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但真是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愁白了头,翻烂了词典。
最知名的当然是博闻强识的毛泽东,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回国前,给他送上一句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对愿意访华的尼赫鲁的惜别之情。
邓小平的俗语对外国人更友好,“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能发展经济就好。 温家宝有“诗人总理”的美誉,是让外国记者流下最多眼泪的人。刚上任就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展现出与温和的一面不同的压迫力,谈到中日关系时用出自《管子》的“一衣带水”做比喻。
胡锦涛曾评价中美关系“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希望抓住友好的契机加速发展。
习近平在希望记者们客观报道中国时,用了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做比。
中国人真是从小就在背诗背成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但这在国际舞台上也会成为翻译们的难题,毕竟翻译不可能完全熟读各国诗歌。如果再出现理解偏差,就会曲解意思。后来中国也渐渐减少了对于诗句的使用,这确实减少了误解。-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