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8-10 | 來源: 紐約君 | 有219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1842年,第壹次鴉片戰爭硝煙散盡,清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及鄰近鴨脷洲,開始了香港長達百余年的殖民歷史。隨之,九龍、新界及周邊兩百多個小島都逐漸被割讓或租借,香港完全進入英殖民時期。
但香港並非孤懸海外的偏僻領土,其存在不僅服務於英國在東亞地區的布局,更與中國的內外貿易密切相關。背靠中國內地,香港才得以尋覓到崛起之機,更在回歸後仰賴內地資源補給並作為廣闊的貿易腹地。今日香港對內地的依賴仍然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基本生活物資類
香港全市人口700余萬,每日消耗的基本生活物資無數,從自來水到食物,每壹樣裡都能看到內地做出的貢獻。
先說自來水。
香港是壹座淡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其市境過於局促,又多丘陵,難以形成像樣的河流。除了北部靠近深圳河附近有梧桐河、平原河等小型支流以外,包括港島在內的大片土地上本沒有天然的淡水資源。
梧桐河邊的污水處理廠光靠梧桐河這樣的小河可養活不了香港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英屬香港時期的50年代,香港還開發了壹套特殊的鹹水系統,將就地取材的海水經簡單淨化後用作沖廁所。為了鼓勵市民用水,政府還令鹹水免費,終於逐漸普及了這種節水措施。
但這還是沒有完全解救缺水的香港。
到了60年代,香港向廣東省求援,要求將河源、惠州、東莞、深圳等城市的母親河東江水引入香港,從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開啟了港粵共飲壹江水的歷史。如今東江每年為香港輸送最多8億立方米的淡水,供應了香港柒成左右的用水。
深圳水庫,壹路向南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