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4-21 | 來源: 新浪 | 有5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每年雨季,這些超大號的非洲大蝸牛就會呈爆炸式增長,爬滿了路邊的花壇和草地。那滿地的白色黏液,成了不少南方人的夢魘。

不同於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壹張小臉(大臉不行)。它們的成體殼長壹般為7-8厘米,但最大則可超過20厘米,比壹般的巴西龜殼都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蝸牛之壹。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又名褐雲瑪瑙螺,其殼上有著棕褐色的條狀花紋,就像瑪瑙壹樣。但從其俗名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並非中國的本地種,而是其他地方來的。
兩百年前,這些蝸牛只生活在東非的沿岸地區,如肯尼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地都是它們的地盤。但到了19世紀中,它們就不再安於現狀開始向全球出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生物之壹。
當然,行動緩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蝸牛,是不可能自己完成跨海遷徙的。說到底,還是得靠不安分的人類帶路。而非洲大蝸牛“偷渡”到全世界的方式也都大同小異,吃貨和寵物愛好者可能需要背鍋。
在非洲,這種大蝸牛向來都是壹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受非洲人民的歡迎。現在在各種視頻平台上,我們也能看到非洲小哥演示如何烹飪非洲大蝸牛,吃法還不少。
也正是因為非洲大蝸牛個頭大、肉多、易養殖等特點,上世紀的許多商人也盯上了它的食用價值,把它帶到全世界各個地區。而在法國,也有壹道著名的法菜叫法式焗蝸牛,用的是法國大蝸牛(Helix pomatia)。
只是高估了吃貨的戰斗力,這種被主動引進的非洲大蝸牛不但沒能取代法國大蝸牛,甚至上不了餐桌幾乎沒有人願意吃。於是,這些非洲大蝸牛也在養殖場紛紛逃逸,在異國他鄉扎根。

非洲大蝸牛
例如在1932年,台灣還處於日據時期,日本人下條久馬壹就從新加坡以食用目的向台灣引進了非洲大蝸牛。而台灣著名的夜市小吃“炒螺肉”,用的便是非洲大蝸牛,但當知道螺肉來自非洲大蝸牛後,很多人也需壹番心理建設才能下肚。而幾乎在同壹時期,我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也紛紛被這種巨型蝸牛攻陷。
除了饞非洲大蝸牛的身子以外,不少人盯上的則是非洲大蝸牛的“可愛”,把它們當做寵物帶回國。例如在1966年,美國的壹個小男孩就將3只非洲大蝸牛帶回了美國邁阿密。
非洲大蝸牛的壽命很長,至少也能活個5到10年。小男孩很快就對這幾只蝸牛感到厭倦,其祖母便把它們放生在了花園裡。豈料,結果短短7年,它們的數量就從3只增加到了18000只。佛羅裡達州為了殲滅這種入侵物種耗時10年,斥資超過百萬美元。結果到2011年,它們又壹次卷土重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將其斬草除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