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10-08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来源: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2020年以来,莫迪政府对华示强举措的范围、频率、力度均大幅上升,使中印双边关系陷入紧张。虽然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疫情扰乱全球经济等外部因素可能催化印度(专题)对华强硬,但莫迪政府一系列举动的根源在于其迫切的内政需要。
一、印度人民党传统政治议程趋于饱和,亟需发掘新议程
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烈的宗派议程和聚焦发展的经济议程是印度人民党的两大招牌,两者互为补充、交替施力,为莫迪2014年以横扫之势胜选登台及2019年继续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立下头功。自连任以来,在印度经济增长率不断走低的背景下,莫迪为巩固选民基本盘,以空前力度推进宗派议程,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取得宗派主义政策突破。然而,印度经济当前未见起色,还因新冠疫情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宗派政策取得众多突破后趋于饱和。两大“引擎”同时失速,迫使莫迪为获取增量政治支持寻找内政新议程。
莫迪与多个邦的首席部长召开视频会议
1. 莫迪经济议程乏善可陈,无法提供足额绩效支持
长期以来,莫迪凭借在古吉拉特邦的出色政绩,以“发展代言人”的身份主打“经济发展牌”。莫迪赢得2014年大选后,随即推出诸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新印度2022”等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是除了“废钞令”和“GST税改”两项准备仓促、执行草率、影响复杂的改革以外,莫迪政府第一任期并未有效改革积弊多年的征地、用工法规。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双重影响,莫迪治下的印度经济不仅未能实现跨越式增长,2019年下半年增速反而骤跌至4%左右,其制造业的GDP占比甚至下滑到近50年来的最低点。虽然莫迪2019年连任后仍推出“5年内将印度打造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的目标,但鉴于增长动能缺失、结构性问题难以根除,莫迪的经济议程难有起色。此外,鉴于印度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就已滑入经济衰退,而疫后又需要更多财政资源纾困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危机,莫迪政府在第二任期余下时间内,将很难筹集足够财政资源推出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计划。正是因为经济议程难以提供足够政治绩效支撑,莫迪政府在第二任期内极度重视宗派议程。
2. 莫迪集中突破重大争议问题,宗派议程走向饱和
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及其背后的国民志愿团(RSS)是印度教民族主义代言人,目标是将多元、世俗、宽容的印度重塑为“印度教徒的印度”,而统一民法问题(Uniform Civil Code)、宪法370条款问题和阿约提亚罗摩庙 (Ram Mandir in Ayodhya) 问题则是宗派议程的三大焦点。为追求经济绩效并获取更多中间派选民,莫迪政府在第一任期淡化了宗派问题。然而,由于经济议程难见起色,且莫迪政府第二任期又扩大了议会席位,2019年以来其推动宗派议程力度空前加大:先是推动“穆斯林三声离婚法”入刑,促进统一民法问题;再通过废除宪法370条款,剥夺了穆斯林占主体的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又推动于清真寺遗址上重建印度教阿约提亚神庙;还推出严重歧视穆斯林的公民法修正案。尽管莫迪政府在极短时间内连续突破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长期渴望解决的焦点问题,但这也意味着宗派议程短期内已接近饱和,很难为印度人民党再提供足额绩效支持,可能还将消耗更多资源以维护社会稳定。鉴此,印度人民党面对疫情、经济双重危机,不得不寻求推进新议程。
二、面对疫情、经济、边境三重压力,“中国牌”成首选项
在传统的宗派议程和经济议程都再难提供足额政治支持的背景下,打对华示强的“中国牌”已成莫迪政府最优选项——当前印度遭遇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甩锅”中国。这一方面帮助莫迪政府在反对党面前推卸责任,缓解迫在眉睫的执政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强大外敌形象,帮助莫迪政府继续动员民意支持。事实证明,在当下印度政坛,反华既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更是一种迫在眉睫的政治需要,且这并不以中国的所作所为为转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