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06 | 來源: 自拍 | 有11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Yan /口述
邵峋/撰文我叫Yan,198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的壹個小鎮。在壹個衣食無憂卻感情破碎的家庭裡長大,算是從小就看遍了人情冷暖。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壹生,不幸的人用壹生治愈童年。”我大概只能算後者。如今,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1年,有了自己的家庭——老公和兩個可愛的孩子。當全職媽媽已是第伍個年頭,自我成長和療愈的過程,從來也沒有結束。
2020年7月,壹家肆口合影,拍攝於洛磯山國家公園。在我的記憶裡,我家就從來沒有過為了錢發愁的時候。90年代初,模具工出身的老爸自己學了些技術,又趕上了壹些不錯的機遇,開始自己做生意。創業後,父母都變得非常忙碌,所以我從小就跟奶奶生活在農村,幾乎只有在周末才能見到父母。後來我去鎮上念小學,跟爸媽住到了壹起。那會兒我爸還買了壹輛進口車,非常氣派,我爸經常拿它吹牛。7歲那年,我有了壹個親弟弟。但父母依然很忙,即便偶爾在家吃飯,也都是很多人壹起宴請,觥籌交錯的場合。我們跟父母的互動非常有限。叁年級,我就轉去了壹個大點的鎮上念寄宿學校,從此開始了自己離家獨立生活的日子。家裡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父母的感情卻日漸破裂。他們開始叁不伍時地鬧離婚。我印象最深的壹次,當時弟弟才兩叁歲。我媽把我從家裡帶走,把弟弟留在了家裡。後來奶奶說,弟弟大早上起床就坐在樓梯上嚎啕大哭,壹邊哭壹邊喊著他要媽媽,要姐姐。那時候我們其實才剛搬到壹個大房子裡不久——我爸買了那裡壹整排的房子,自己住了壹套。
小時候跟父母出門旅游,那是少有的快樂時光。弟弟還小,我也還小,對於家裡的變故,我們都沒辦法深入理智地思考和反應,但其實我們都是能真切感受到。那時候我媽已經很少回家,我爸更是成天不著家,家裡就剩下奶奶和雇的阿姨。說起來,那時候我們跟家裡阿姨的關系,可能比跟父母更親近。有壹次我周末回家,感覺家裡氣氛特別不對勁。我哭著問阿姨,說是不是我爸媽要離婚了?阿姨非常堅定地安慰我,說沒事,你不要亂想。阿姨在我家已經很多年了,她其實什麼都知道,但不忍心告訴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