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23 | 来源: 乌鸦校尉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制造到底是什么水平?这是个口水聊干都没有结论的话题。
过去几年,随着一大批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崛起,以及中美在高精尖领域的比拼日趋白热化,解决“卡脖子”成为中国制造最核心的问题。
这也形成了一个固定印象:只要解决短时间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制造立马打通任督二脉,天下无敌。
然而前不久,一位政协经委副主任公开表示:
我国尚处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梯队),要实现制造业强国,至少还要30年。
(迷之分档)
第三梯队?还要30年?
这样的结论让很多人脑袋嗡嗡的:难道突破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技术还需要这么长时间?比搞原子弹、核潜艇还难?
要明白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这个“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是怎么算的。
它有四项指标:规模效益、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中国过去在规模效益上整体增长最明显,但其他三项指数合计排名第六位。所以被归类在了第三阵列。
也就是说中国制造要“提档”,不是一两个技术突破的事儿,而是需要产业体系整体提升、补齐短板。
中国制造过去素有两大顽疾:“神经病”与“心脏病”。
前者指各类操控系统、集成电路;后者则是指飞机、舰船、汽车的发动机水平不过关。
但到了2021年3月17日,国家制造强国委员会委员屈贤明在谈中国制造短板时,关于发动机只提到了航空发动机。言下之意,船舶、汽车发动机中国已经完全无忧了。经过多年赶超,中国车辆与船舶的“心脏病”治愈了,已然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和第一大造船国。
可即便如此,现实是,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依旧被合资与外资汽车压制,在高端船舶制造上,韩国依旧把持着技术优势。
明明心心念念的专项技术突破了,卡脖子的套解下来了,为什么还是干不过人家?这个,可能就是“中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30年”的真义。
就拿大家普遍关心的“大飞机”来说,很多人都把最大的关注点聚焦于它的心脏——长江1000A发动机上,感觉突破这卡脖子的一关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逆转乾坤的最关键钥匙。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往往仅仅是个开始。
1
中国商飞的C919是继运10夭折之后,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又一款民航大客机。
C919显然比前辈走得更远,目前总订单数超过1000架,已经进入高强度试飞阶段,预计在今年交付东方航空公司使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