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24 | 来源: 夏语冰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贾敏是我认识很久的朋友,年轻的时候,她在城市里的生活不好也不坏。2012年,因为感情失和,老公和她离婚。两个人没什么财产,离婚与净身出户没有多大差别。
离婚后,贾敏一直独自生活,原以为日子就这样将就着敷衍下去,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慢慢变老,她开始在一个又一个财务危机里打转。
我不知道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是偶然的排列组合。我非常希望她能尽快摆脱危机,走向正面循环。
1
2019年6月,37岁的贾敏决定回老家一趟。在门打开以前,她已经站了几分钟。
有七八次,她都想掏钥匙,但空着的双手总会泛起一股尴尬。老家的人都好脸面,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要给亲朋准备礼物。这一回,她的背包只塞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没有礼物在手,她张不了嘴叫门。犹如心灵感应,门忽然开了,露出爸爸慌里慌张的模样。
父女俩面面相觑,几秒以后,亲戚代为宣告妈妈患癌的噩耗。
回家之前,爸爸已经打电话跟贾敏通过气,她不是没有心理准备。但亲戚这么一说,像是一种庄严宣布,客厅里其他亲戚的目光,全落到贾敏身上。大家心里都明白,癌症不仅意味着病痛,还意味着巨额医疗费。
想到钱,贾敏不由得心虚地放低视线。上一次她站在亲戚们的中心,是自己做主远嫁,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失败的婚姻曾经让她抬不起头,为了挽回一点面子,她充过不少次大头鬼,在亲戚聚会时抢着买单。但现在的贾敏已经被独身生活磨平了所有骄傲,即使难堪,认怂也可以十分自然:“我没什么钱。”
没钱,就是一种原罪。在场的亲戚多数是长辈,教训如同迎面扑来的寒风,贾敏甚至能听见爸爸陡然凛冽的呼吸声。但她没为自己辩护,只是沉默。妈妈之后看病还要刷人情卡,她没有和亲戚较劲的余裕。
舅妈及时截停了亲戚们的诘难,只是淡淡地嘱咐贾敏,明天跟她去市里的医院。这种指示就像导演喊“cut”,只消一会儿,亲戚们都散了,剩下贾敏和爸爸在客厅里沉默地对坐,喝茶喝出了喝酒的愁闷。
客厅已经很破旧了,墙角掉灰、地砖开裂。在贾敏小的时候,她住过崭新的房子,那是父母的单位福利。工人在县城最威风的年代,只需十年八年的工龄,就能支撑独立的一间房。他们在那里住了很久,直到爸爸的腰坏了,才卖了换低楼层。
这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爸爸为此生了很久的闷气。在亲戚里,两套房子算标配,三套四套还有门面房收租的,大有人在,再不济,也得住上电梯房才算体面人过的日子。搬进“新”家的当口,爸爸还在发愿买电梯房,但贾敏当时只觉得可笑——要有这个钱,为什么不在省城买?先不论老家的房子能不能升值,她就没打算让老家套牢自己下半辈子。
贾敏打定了主意,但父母想要买房之心不死,三不五时向她“汇报”老家的楼市动态。几年下来,贾敏的工资原地踏步,老家的房价倒是涨了1000多块。都说不进则退,贾敏只好退步抽身,开始留心老家的楼盘。
没想到,贾敏才看了几处房子,就撞上妈妈生病,想要买房做业主的心也就淡了。要是背了房贷,还要筹妈妈的医药费,这日子怎么过?借着和爸爸谈钱的机会,她想给爸爸“打预防针”:钱留给妈妈治病,新房就别买了。
爸爸放下茶杯,更沉默了,沉默意味着委婉的反对。
爸爸说,买房是为了妈妈的康复着想。这份“考虑”的重量,已经超过贾敏可承受的范围。如果真的要换房,她更希望爸爸说“换到一楼”,然后她就会开开心心地掏出一万几千块中介费,彼此又能轻松几年。
不容贾敏多想,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得坐上舅妈的车去市里的医院。医生说的词语多半是她没听过的,但爸爸一直在问她,贾敏只能根据医生的脸色勉强翻译:“已经是中期了,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要开刀才行。”
爸爸露出惶恐的表情,但贾敏没有时间安慰。她是独生女,来医院就意味着承担所有责任。整整一个上午,她在医院里晕头转向,这交一张单的钱,那交一张单的钱,心里一阵一阵地发慌。等她终于办好所有事,想要坐到妈妈的床尾休息,妈妈一脚扫过她即将落下的屁股——老家传统,不能坐病人床尾。
对于“传统”,贾敏予以尊重,也是为了安抚妈妈在术前惊慌的心。虽然手术前不必陪床,她还是留下来,和衣躺在3张拼着的椅子上,连脚都伸不直。夜里的病房,安静的时候是正常的起夜声,不安静的时候能看到白大褂在走廊上潮水似的涌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