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4-08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35岁以后该怎样生活?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独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选项。
同时得到自我实现和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Unsplash
2020年7月,国家统计局、民政部预计到2021年我国独居人士将达9200万人。
人们一方面渴望实现自我,一方面期待着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但要两者兼得,难度不小。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无奈接受,大龄独居者越来越多。在他们身上,自由的惬意与孤独的失落一直在相互拉扯,难以平衡:下班回家倒头就睡,似乎不用顾及身外的一切;但睡醒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又让他们确认了自己的境况。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再把“找个人一起住”视为必须做的事,正如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里所写:“寻找终身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决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30岁以后独自生活
周一晚上8点,坐了两个多小时地铁之后,小江回到家。她推开门,把包丢在沙发上,径直走进卧室,倒头睡去。9点多起来,开两包榨菜,煮一包泡面,她开始吃晚饭。
经历了两个小时的通勤,小江回家只想先睡一会儿。/Pexels
小江今年36岁,住在北京昌平天通苑以北的一个小区。这是她独居的第七年,房子在郊区,地处通勤人口极其稠密的区域,她形容坐地铁时“像难民一样”。上下班经常要花费4小时以上,回到家只想倒头睡一觉,醒了再做别的。
这是一个人住的最大好处——自由。她说,回家之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吃不吃饭都行:“如果跟别人一起住,总是要迁就一下的吧。东西不能乱扔,还要常常注意对方的情绪。”
小江是南方人,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自读大学起,她在北京住了近18年。2019年,她在爸爸的强烈要求下买了房——爸爸觉得女生租房终究不安全。小江年龄渐大,又一直单身,“还在北京居无定所,是件很惨的事”。
小江起初并不太情愿,后来在父母的催促下,她选了京郊的一套两居室。首付120万元,爸妈东拼西凑80多万元,加上她攒下的积蓄,算是给父母的焦虑和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容器,把一切不安定的因素拦在门外,把一个全然完整的自己留在屋子里。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