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20 | 來源: 叁聯生活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前段時間,上海的未婚媽媽張萌結束了她漫長的生育保險金之戰,引發關注。但上海的生育保險金,並沒有向未婚生育群體成功開放。在張萌身後,還有壹個龐大的未婚媽媽群體,依然在為自己爭取這份生育保險金。
她們中的壹些人,並不迫切地需要這筆經濟收入,但她們想知道,自己的母親身份是否真的因為結婚與否而有所區別。同時,她們也希望,這份權益最終能惠及那些迫切需要支持,卻沒有力量發出自己聲音的,更加弱勢的未婚媽媽。
壹扇打開又關上的門
2021年3月,身處上海的張萌以“單身未婚”的身份,終於領到了自己的那份生育保險金,這壹結果她等了肆年。這例被稱為“國內未婚生育申領生育保險金第壹案”的故事曾被媒體廣泛報道。
當時,大家都以為,這標志著在上海地區,生育保險金終於向未婚生育群體成功開放。但事實上,在短暫的申領成功後,這壹通道又悄然關上了大門。
生育保險屬於社會保險范疇,包含在“伍險壹金”之內,以保障女性因生育而暫時喪失勞動力時的基本經濟收入和醫療保健。無法申領生育保險金,意味著張萌在叁肆個月的產假期間,失去了生活保障。並且,對於張萌來說,這筆錢不止是經濟來源,更是壹種身份認同的象征。
從2017年開始,張萌經歷了肆年的漫長訴訟,先後起訴了當地的街道辦事處、上海市社保事業管理中心等部門,屢屢敗訴。
圖 | 攝圖網
她最終領到了自己的生育保險金,但“勝利”並非來自法律判決,而是因為其他原因。原本,在上海地區,女性生育後需要攜帶相關證件到當地街道或鎮(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申領時必須提交結婚證明。但2020年12月,上海民政局發布了壹則文件,稱“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審核”業務退出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受理清單。
隨後,張萌發現,在線上系統裡,結婚證不再是壹個必選項,申領人需要簽署壹份承諾書,承諾自己“符合計劃生育政策條件,也承諾符合申領生育保險的條件”,就可以通過材料審核。隨後,更多的未婚媽媽也通過這壹渠道成功領取到了自己的生育保險金。
但從今年4月起,張萌開始接到反饋,在線上系統裡,結婚證又變成了必選項,有人因“嬰兒出生證明中未顯示父親信息”,被駁回了申請。
對上海地區這壹通道的關閉,張萌倒不意外:“在受到輿論關注後,相關機構會更謹慎。”這意味著,對更多的未婚媽媽來說,申領生育保險金,依然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生育原本是壹個私人選擇,但生育保險作為壹項公共政策,卻讓這壹事件帶來了公共福利和身份認同的問題。
權益的模糊地帶
跟進張萌案的律師董曉瑩從2015年就開始關注此類問題,她今年參與跟進的另壹個案件也是關於生育權益的,她的當事人Sarah來自北京。Sarah最早打官司,並不只是因為生育金,而是生育帶來的壹系列職場權益問題。
Sarah是在2016年擁有自己的孩子的,起因是個意外。那年,Sarah剛好40歲,和相處10年的男友分手,卻在分手時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
她說自己跟男友分開,是很慎重的決定,絕對不會再有瓜葛。但孩子不壹樣,隨著腹中生命壹天天長大,成為與她最親密的連接,加上自己的年齡限制,她很快決定:“我要壹個人把孩子生下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