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22 | 來源: 浪潮工作室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90後 | 字體: 小 中 大
看完今年的 B 站夏日畢業歌會,我突然意識到壹件事:今年的本科畢業生們大多數出生於 1999 年,今年之後,在校大學生的主體將全面交棒給 00 後。
帶著這份驚醒再來回聽這場歌會,樸樹的淺吟低唱,周深的律動空靈,旅行者樂隊的熱力呐喊,許嵩的軟聲細語,憂傷、歡鬧、柔情、熱血,各種情緒在這場歌會裡肆意碰撞,但聽著看著卻覺得正好。
或許每壹代人關於青春的聲音都是相通的,即便是在這場屬於壹代人的告別歌會裡,歌和人不論陌生或熟悉,看到的卻全是自己。
60 後、70 後,握住時代脈搏
音樂裡,總能找到所有人關於青春的記憶。
當歌會上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響起, 60 後、70 後那批大學生奔湧而來。
羅大佑蒼涼渾厚的嗓音,唱出了海峽對岸青年們對於未來的憂慮。而在改革開放的熱潮裡,大陸的 60 後、70 後們正昂首闊步地迎接 " 未來屬於 80 年代的新壹輩 "。
↑2005 年 9 月 10 日,肆川,羅大佑舉行成都演唱會
這壹時期的大學生稀缺,不用投簡歷,也無需面試,在學校和老師的推薦下,大學生們畢業就能拿到壹份工作單位的報到證。
和 " 畢業生分配制度 " 並行的,還有 " 福利分房制度 "。用人單位根據單位指標,分批向單位職工分配由單位出資或員工集資興建的公房。
前者每年由各級教育部門聯合其他用工單位,根據各單位的用人需要來制訂分配計劃下發到高校,再由學校推薦合適的人選。後者則是公有制經濟占據主體時期的特殊景象,相信不少 80 後、90 後的童年,都有過住在單位房的記憶,飄滿菜香的樓道,媽媽們此起彼伏的喊飯聲,撂下碗筷後的追打嬉鬧,成為不少人關於城市煙火的深刻記憶。
↑1980 年代,上海外灘天橋,拾六鋪碼頭
許多今天叱吒風雲的大佬,都是從這樣的分配中走出來的。1963 年出生的劉慈欣,畢業後去了娘子關電廠。1967 年出生的郭廣昌,則留在了母校復旦工作。
在那個年代,擺在大學生面前的選擇並不多。大部分人被分配到壹個單位之後,基本就決定了壹生的職業道路,但很少有人會有怨言。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無論被分配到哪裡,都是在參與社會的建設。即便是壹名普通工人,也可以在崗位上發光發熱,這是很光榮的事。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