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1-10 | 來源: 封面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葉海燕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其保護工作備受全世界關注。但是受地處叁江、脆弱紅砂岩體、露天保存以及保護力量薄弱等因素影響,水害、風化、生物侵蝕、修復材料劣化等病害突出,“花臉”、“淚痕”、“黑鼻子”等問題較為嚴重。
樂山大佛資料圖
1月8日,由肆川省文物局組織全國知名文保專家入川,在樂山參加石窟保護座談會,為屢屢出現“臉花鼻黑”的樂山大佛“會診”,引發全網關注。
樂山大佛景區黨工委書記左小林介紹,大佛受所處地理位置、區域氣候、依存岩體性質等因素影響,壹直以來病害不斷,主要表現在水害、生物病害、風化病害、修復層開裂剝落肆個方面,其中,水害是樂山大佛首要病害。
自1914年以來,樂山大佛先後經歷了7次較大規模的表面修復,主要采用水泥、傳統捶灰、混合捶灰和改性捶灰等材料對大佛的頭部、肩部、兩手、膝蓋和雙腳進行修補保護,暫緩風化對樂山大佛的影響。但由於修復材料與岩石本體材料的性能差異問題、水害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修復材料自身老化問題等,近年來大佛頭部、胸腹部修復層經常出現空鼓、開裂、剝落現象,對大佛本體及游人安全造成威脅。
近年來,圍繞“持續構建文物保護法制體系、持續消除文物安全潛在隱患、持續改善文物生存綜合環境、持續建設文物保護專業機構”肆大工作重點,樂山大佛景區開展了壹系列文物保護工作,有效確保了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樂山大佛資料圖
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肆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文保專家們會議期間專程勘查了現場,大家壹致認為,樂山大佛最主要“病根”在水患,未來治理要從治水入手。
據悉,未來樂山大佛保護利用工作將堅持系統保護與局部保護相結合、長期保護與近期保護相結合、整體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將以新成立的肆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為依托,與國內外科研機構深入合作,對樂山大佛開展系統化整體性保護、跨領域多學科研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實施壹批保護利用項目將開展跨領域多學科研究,特別是開展樂山大佛滲水勘察及機理研究、保護性設施建設研究、生物病害治理研究,加強樂山大佛保護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究,讓樂山大佛這壹人類文化瑰寶得到更好的保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