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3-25 | 來源: 銀柿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阿裡巴巴(09988.HK\BABA.US)宣布拋出中概股歷史上最大的壹份回購案,在經歷了長達壹年時間的史上最大拋售潮之後,中概股似乎終於在連續反彈中開始顯現底部信號。
在投資者終於可以“長出壹口氣”的同時,市場開始反思這輪行情。大起大落之間,是估值太高?故事太美?還是市場出現了新的變數?
壹夜回到伍年前
2022年3月15日,對於不少境外上市的公司來說,更擔心的可能是股價,而非央視的維權晚會。
從3月3日到3月15日,9個交易日間,中概互聯ETF跌超25%,恒生科技指數跌超30%。騰訊控股(00700.HK)、阿裡巴巴、百度(BIDU.O/09888.HK)等壹眾知名公司當天股價創下歷史新低,拼多多(PDD.O)則跌回2018年剛上市時的價格。
而將時間線拉長,自2021年2月開始的這波中概股下跌浪潮,令恒生科技指數、中概互聯ETF等指數平均回撤接近70%。
程度有多慘烈?銀柿財經記者統計了這波回調期間頭部中概股的跌幅。
阿裡巴巴美股跌72%、港股跌73%;騰訊港股跌超59%;京東(JD.O/09618.HK)美股跌58%、港股跌61%;百度美股跌67%、港股跌60%;拼多多美股跌87%;小米集團(01810.HK)港股跌60%。
此外,還有貝殼(BEKE.N)、騰訊音樂(TME.N)、唯品會(VIPS.N)、小牛電動(NIU.O)、名創優品(MNSO.N)、虎牙(HUYA.N)、叮咚買菜(DDL.N)、嗶哩嗶哩(BILI.O/09626.HK)等跌幅超過80%;金山雲(KC.O)、愛奇藝(IQ.O)、霧芯科技(RLX.N)、斗魚(DOYU.O)、老虎證券(TIGR.O)等知名公司跌超90%。
在跌幅“刺眼”的中概股當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是主力軍。究其原因,早年間虧損企業如果尋求上市,除了納斯達克交易所幾乎沒有更好的選擇,這類企業多以互聯網、科技行業為主,通常在實現規模盈利之前就會面臨融資壓力。
對於這些曾經“年輕”的企業來說,未曾預料歷史會在多年後重演。
時間回到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突然在5049點的高位掉頭向下,此後兩年跌幅接近80%,眾多新興經濟企業受到沖擊破產倒閉,史稱“互聯網泡沫”。
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燕翔等人認為,美國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出現,原因之壹是彼時自下而上的科技創新熱度高企,甚至非科技公司換個“網絡”、“在線”的名字就能實現股價的上漲;之贰是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美聯儲從1998年9月到11月連續叁次降息。
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自上世紀70年代便已開始,泡沫的形成是漫長的,但要戳破,可能僅需短短幾個月。壹方面,由於1999年開始,新股和增發募集的資金過多,導致2000年3月左右有大量股票解禁,巨量供應助推了後來的股價下跌,另壹方面,2000年4月,法院裁定微軟嚴重違反反壟斷相關法律,導致資金迅速出逃。
雖然微軟通過上訴避免了被拆分的命運,納指也曾短暫反彈,但2000年9月開始,包括戴爾、蘋果在內的諸多公司發布盈利預警,市場逐步發現,這些公司的高估值背後,可能並沒有業績支撐,再加上貨幣政策的收緊,“互聯網泡沫”最終破滅。
缺乏業績支撐的估值泡沫、科技巨頭過度擴張之後的反壟斷風險、全球貨幣環境由松轉緊,20年的輪回流傳,相似壹幕在中概股重現。
在短短的壹年時間裡,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指數大跌73%,遠超同期納斯達克指數跌幅,抹去了自2016年2月到2021年2月,長達伍年時間內的全部漲幅。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