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2-09-04 | News by: 微信公众号“看客inSi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抢救庄稼,拯救土地
高温来袭,在诸多“极端”“破纪录”的形容里,生活似乎依旧可控。
人们可以选择逃离。在成都,一位生产MacBook air的富士康员工收到停工两天的通知。那两天,他躺在可以容纳7个床位的宿舍里,每天至少要洗6次冷水澡,水太重要了,3瓶大瓶的怡宝矿泉水在两天内被全部喝光,但很少产生尿意,T恤被汗水打湿后,黏糊糊地挂在身上。宿舍里没有空调,吊在天花板的风扇只能吹到他一只脚,夜晚变得格外漫长,睡眠总是被渐渐涌上来的热意打断。后来他才知道,一个月前,跟他同天办理入职的有60人,但其中多数早就被高温劝退,第二天集合时只剩下25人。
游荡成为普遍的选择。在达州,一位跆拳道教练对照着业主群里发布的分区停电表,避开停电的街区,踏上了一场寻电之旅。但信息并不绝对准确,真实的停电时间要比列在纸片上的更长,没有出现在表格里的街区也可能停电。他只能碰运气,在茶楼、商场、宾馆和亲戚朋友家之间辗转。有三四个夜晚,他实在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便干脆睡在车里。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逃去更远的地方。一位家住重庆的大四女生,在八月初前往200多公里外的黄水镇避暑。途径的县城和小镇依旧炎热,同行的朋友发微博说,“到38度的地方去避暑了”,直到森林公园的深处,蝉鸣和鸟叫格外明显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令人惬意的凉爽。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抵御灾害的能力。汽车、高铁可以带你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你总能找到电,找到网,甚至拥有手机便拥有一切。
但在城市生活以外,在网络上大家容易看到的叙事之外,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隐藏在乡村、县城,那些更细微的角落。面对自然灾害,强烈的失控感依旧存在。
在内江市资中县的一座小镇,一位叫做“银山舒幺妹儿”的短视频博主拍下亲戚家热得趴在地上的鸡,早几天已经有几只扛不住高温死掉了。他们尝试过给鸡吹风扇,但没有用,“一上午颈子都是这样放地上”,她正试着给鸡灌藿香正气液,“死马当作活马医”。
同样在高温下,四川简阳,两位回村创业的年轻人,从鱼塘里打捞上白花花的翻肚鱼,埋进已经挖好的深坑里。达州渠县,两位老人凌晨三四点便赤着脚去田里收稻谷,子女劝不动他们,只好跟着一起。老人们当了一辈子农民,有些观念早已深植于心底,无论高温有多难耐,“稻谷大过天”。
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人类运用科技,控制生活乃至自然的另一个切面,脆弱和渺小始终存在,我们远没有想象中强大。
高温来袭
在地里干活的人或许会最先察觉到这个夏天的不同寻常。许岚家住渠江边,两层的自建房和家里的稻田离江不过100米。自打他有记忆起,夏季的到来便常常伴随着难以躲避的灾害。往年是洪水,最严重的时候,水位线会在几天之内猛涨十几米,淹过家门口的稻田,直逼自建房的二层。今年7月,他放暑假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稻田里的水竟然干了,土地生长出深色的裂痕。他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管子接上抽水机,将渠江里的水灌溉进稻田。
这个暑假,他在镇政府找了份实习。工作时间通常是朝九晚六,但有时要下乡走访,“天气很热,只能早一点去”,出发时间便提前到清晨五六点。许岚去过一次葡萄大棚,到达时已是中午11点多,“里面的温度有50多度”,他只待了几分钟便受不了了。好些葡萄“烂掉了”,有些还挂在藤上,却已经被晒成葡萄干。李子的收成也不如往年,个头肉眼可见地小了一圈,他尝过几只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李子,“咬起来很涩很干”,甚至还带着微微的苦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