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9-16 | 来源: 如是生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前些日子,广东医科大学发布了一篇迎新推文。
文章中写道:
“9月4日,广东医科大学2022级4400多名本科新生在湛江、东莞两校区报道入学。年龄最小新生15岁,年龄最大28岁,形成最萌年龄差。”
最小的新生一般会被称为“神童”,但那位最老的新生,却只能自嘲为“阿姨”。
她的名字叫汤玲中。
28岁,很多人谈婚论嫁的年纪。
汤玲中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她以一名留学机构创办人的身份,重新站上了高考的考场。
在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汤玲中还在给自己的学生上网课,她回忆道:
“平时我对这些学生都比较严厉,他们也不会跟我闲聊,但是高考前一天快下课的时候,他们突然跟我说:老师加油!我就觉得很惊讶,又很感动。”
6月7-9号,是广东高考的日子。
10年前,她也曾坐在考场里,书写自己的未来。那年18岁的她,认为人生有无限可能,“我要站在一个最好的起点,去开启自己人生最美好的篇章。”
如今28岁的她,重新回到考场,心态却已完全不同,就像在高考前一天,她还在为留学备考的学生们上着网课。
兜兜转转十年,再次通过高考回到校园求学的她意识到,学习已经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了,“我并不是说要靠它去改变什么东西,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寄托太多东西。"
【如是生活】大龄高考生:大学,我又回来了(来源:如是生活)
01
重考
去年3月,汤玲中的工位上多了很多教辅资料。
在给学生上课间隙以及下班时间,她都会拿出复习资料学习,放下了10年的物理和数学,她也会跟着网课认真地从头学起。也正是从这时起,朋友和家人才意识到,汤玲中说她要重新高考,应该是“玩真的了”。
“我父母一开始就觉得我是考着玩的,就没有想过我真的去考了,考上了还会去读。”
在世俗约定的人生轨迹上,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里都有着不同的任务。
从读书升学到成家立业,“打破常规”对于许多人来说难以想象,因为这意味着脱离成长秩序的“离经叛道”。
汤玲中很清楚这一点,为了减少外界的压力,她没有把重新高考的想法告诉太多人,而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让汤玲中的高考备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
“第一轮复习,我会把所有知识点都过一遍,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些地方,然后第二轮就开始做题,最后一轮就是考前一个月,让自己去做一些模拟卷。”
因为汤玲中十年前的目标就是中山大学或南方医科大学,所以她最初的高考目标是拿到600分,但当复习计划真正实施起来,她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复习,汤玲中几乎隔绝了一切娱乐社交,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复习,但当复习到第二轮时,她越来越感觉到,有时候越努力,就越容易陷入困境:
“几乎隔一段时间,我就在朋友圈去呐喊关于物理的痛苦,因为真的我高中物理也不是强项,就特别难受,就在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循环,甚至觉得我是真的不合适再去学习。”
除了理科习题的艰深难懂之外,汤玲中还陷入了“目标虚无”的极度焦虑中:“28岁再求学,我到底是为了获得一份缺失的学历?还是因为自己真的是想要去学习医学?”
在很多次回家的路上,汤玲中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青春期的迷茫感也仿佛再次上身,复考之路已经走了一半,是放弃还是继续?
这成了摆在汤玲中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时候,汤玲中会把把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向朋友倾诉,大家也愿意给出她各种各样的建议。
在朋友们看来,高考不应该成为汤玲中人生里的一种“执念”,即使最终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这也会是人生旅程风景中的一个站点,而时间终究会带走一切,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违背初心。
渐渐地,汤玲中也想通了关于目标感的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