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1-02 | 来源: 美国之音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华盛顿 —
白宫官员表示,美中两国仍在努力筹划拜登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二十国集团峰会(G20)面对面的会晤。此外,10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中共二十大后首次通了电话。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美中双方都有重新接触的意愿,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美中要找到“共处之道”依然很难。
美中都表达重新接触的意愿
距离G20峰会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科比(John Kirby )在星期二(11月1日)的记者会上说:“我们仍在研究拜登总统和习主席之间可能会晤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确定安排到时间表上,一定会在适当的时间宣布。”科比还强调,美中两位领导人已经进行过五次通话,“拜登总统和习主席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
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Ned Price)说,除了最高领导人的双边会晤之外,美国还希望美中各层级官员能够举行会晤。
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后各自发表的声明中,双方也都明确地表达了希望重新接触的意愿。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声明,布林肯和王毅“讨论了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和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的必要性”。在中国外交部公布的声明中,中国说:“推动中美关系重回稳定发展轨道不仅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中国外交部的声明没有提到“保持沟通”。不过,10月26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时说:“双方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增加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他还说:“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找到新时代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是,10月28日,在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履新近八个月后,王毅终于接受了伯恩斯的“到任拜会”。
有人将美中之间重新燃起的接触意愿看作是美中关系解冻或是回暖的迹象,但是着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拉贾瓦利基金会亚洲研究所主任安东尼?赛奇(Anthony Saich)认为,与其说这代表了两国关系的解冻,不如说两国都意识到了保持沟通的必要。
“如果我们回想与苏联的冷战时期,那时候,总是有人认识到保持沟通的重要性,并为此设置了通道,设置了护栏和措施来防止关系极端恶化。在我看来,这更像这种情况。尽管关系日益紧张,但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沟通。”
他认为,如果拜登总统与习近平能够会晤,会晤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因为这至少表示,两国高层有一定的沟通,也可能开始为双边关系制定一些规则,免得失去控制。
美中依然视对方为威胁和挑战
美中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由于贸易战、新冠疫情、香港和新疆的人权、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等问题,美中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八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中国进行环台军演后,美中关系更是跌入谷底。
尽管双方有沟通的意愿,但美中依然视对方为威胁和挑战。在星期二美国国务院的记者会上,发言人普赖斯说:“(中共)党代会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我们在党代会之前就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因为它是唯一有意图,也是越来越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
10月12日,在中共20大之前,拜登政府出台国家安全战略,称中国是“对美国来说是后果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10月27日,在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22国防战略中,中国是“今后几十年里后果最为重大的战略竞争者”;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针对中国的芯片技术和产品出口管制措施。
在习近平的二十大报告中,虽然没有点名美国,但哈佛大学的赛奇认为,报告所用的言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以及“干涉别国内政”实际上是暗指美国。习近平二十大报告发出严厉警告:“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专家们认为,这些考验和挑战指的是美国带来的或是美国所支持或是参与的挑战和考验。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大力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双方亮明立场,互相知己知彼,其实也是一种好事,因为这可以减少误判。
“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美俄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台面上的沟通,还是背后的沟通,一直相对来讲相当正规化,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双边尤其是要避免误判。两国如果发生误判,后果非常严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